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构想提出,就是要根据国企或国有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地位与作用,摒弃西方传统的估值逻辑,增加ROE指标改正只看净利率而轻视效率的缺陷,将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打造成“中国的ESG”。因此,原先许多在能源、军工、通讯、建筑行业的国资龙头企业能够修复估值,努力将原先被严重低估的估值大幅提高回市场上应有的位置。中国移动市值的飞速增长就来自于此,其PB指数用了不足1年时间从1上涨至1.74(截止于4.18),虽然有74%的增长,但相比行业平均值的3.43仍然相差甚远,参考“御三家”的另两家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PB指数为1.5与1.21,国资上市企业的估值修复仍有很大空间。在股票市场上估值狂飙的国资企业声势煊赫,固然是国企改革三年计划的重要部分,但是国资声量变大、话语权变重的资本市场并不仅限于二级市场。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年度报告(2023)》中显示,2022年沪深两市许可类重组中上市公司为国资的案例占比61%,收购方为国资的案例占比28%,国资已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通过并购市场,国资上市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借此整合与优化业务、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发展自主可控的安全性,有利于国资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与实现降本增效,持续稳健地推高估值。与此同时,国资在一级市场上也在持续发力,改变了原先VC/PE市场上美元基金为尊的局面。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报告,从出资结构来看,每年都有超过50%的新增规模来自国有资金;从LP国资属性来看,2021年具备国资背景的LP出资次数占比仅为12.6%,而出资认缴总规模占比达到了68.0%。2022年政府引导基金表现亮眼,在整体募资市场较低迷的环境中,实现规模逆势攀升,新成立基金规模达1,353亿美元,为2021年的两倍多,已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929亿美元。说明近年来国资LP逐渐把持了股权投资市场的主要话语权,在募资寒冬下自身实力雄厚且财务回报要求较低的国资LP非常受被投企业青睐,各地的政府引导基金扎根本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返投比不断下降等优惠政策下十分具有地域竞争力。怎么看待如今狂飙突进的国资表现?归于本质,在当前面临通缩危机以及地方财政不振的窘迫局面下,土地财政日薄西山后地方政府亟需新的财政增长点,否则振兴区域经济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散布全国的超300万亿国有企业总资产如果能够借国企改革的东风,向上推动资产回报率,用股权财政取代土地财政,不失为一个解困良策。而另一方面国企改革以及国资在各级资本市场的活跃,对于国资企业本身的经营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以及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