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投资人说,“我们投资的公司如果去港股上市,我就把他腿打断。”
今年,投资人说,“我们投资的公司现在还不去港股,我就把他腿打断。”
现在投资人对港股市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掉头,对于那些A股上不去,并购做不了或是觉得可惜的公司,都一股劲儿的往港股塞,导致港股现在都有点堰塞湖了,现在港股排队待审的公司有234家,据说ZJH国际部和港交所忙的脚不沾地。
我大概在2023年12月呼吁企业尽快去上北交所《北交所就像凤凰男,过去你爱搭不理未来可能高攀不起》,在24年2月呼吁企业尽快去申报港交所,还组织了一次专门针对港交所的活动。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呼吁基本都应验了。25年3月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港股“四大魔咒”破除,市场风向彻底变了》,观察到港股四大魔咒(基石找不到、解禁就大跌、估值特别低、没有流动性)基本解除,牛市完全确定。如果在24年初开始准备港股上市,25年3月左右正好能在港股敲钟,赶上港股牛市。
大多数投资人和企业家总是用后视镜来看资本市场,但往往追不上政策的红利,或者顶多吃上红利的尾巴。资本市场要赚钱永远的逻辑是人弃我取、人取我舍。任何一个IPO的窗口期都是短暂的,任何一个交易所的窗口期都是短暂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七八十分的项目而言,要抓住机遇,只能先人一步,因为机会一旦明确,就会有大量比你更优秀的企业来竞争,那个时候你的优先级自然大大降低。以北交所为例,2023年12月之前,北交所的项目其实质量并没有那么高,如果半导体领域的公司能放弃对科创板的幻想,尽快转板北交所,可能现在已经在北交所鹤立鸡群。
现在港股已经火热了快1年的时间了,大家看到了港股确定性的火热,于是都纷纷转身港交所,但这个时候,独木桥上已经挤满了人,不够优秀者自然会被挤掉下河去。
投资人和创业者在去港股上市时,面临两个明显的问题:
问题1: 我这样的企业是否适合去港股上市
问题2: 我这样的企业去港股上市市值能到多少
今天我说说我个人对问题1的理解,下期再说问题2。
由于今天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基本投资在科技、消费、医疗等新兴领域,我们就不去分析之前那些经常去港股上市的央国企、资源型、银行等领域企业了。我们主要分析一级市场投资人经常投的领域。
对于一级市场投资的企业,我觉得有几类是适合去港股的:*类是大白马:收入规模大、市场知名度高、上市市值高(基本超千亿)的企业,类似于原来的互联网巨头等,这几年随着小米、快手、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上市后,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少了。
第二类是消费类:现金流量好、盈利能力强、业务模式简单看得懂的企业,比如这几年的茶饮扎堆上市、珠宝类、餐饮类企业。消费本来就是港股市场历来偏好的领域,一般这类公司上市表现不会太差。再加上这几年新消费代表企业如泡泡玛特、布鲁可等上市后表现巨好,点燃了港股对新消费的热情。
第三类是科技含量极高、但盈利能力不怎么样的企业。比如类似于具身机器人、GPU、量子计算、大模型、商业航天等领域,如果挣得一个xx领域*股,尽管财务表现不咋的,但概念还是可以炒一炒。可以炒概念的核心原因,我觉得是港股目前南下资金占了相当比例,这类基金的性质本质上便A股,喜欢炒概念。
第四类是科技含量尚可,但收入规模较大的企业。上面第三类企业,我称之为九分性感、十分性感,第四类企业则是六七分性感,即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并不高,市场也不是就这家能做而是有不少竞争,但胜在其收入规模大,比如芯片设计领域,有个二三十亿收入;比如说第三代半导体,科技含量肯定不是很高,但收入规模都大,商业模式也不太好,毛利低等。这类公司虽然没那么性感,但收入规模弥补了其不足。
第五类是比较传统的业务,但老板路子野的公司,愿意花成本代价去做市值。
按照当下港股市场的特点,第1、2、3类企业上市,应该不用做太多市值管理,也能取得不错的市值表现,因为要不就是收入规模在,体量大,容易得到资本市场关注;要不就是题材性感,容易被资金炒。但第4、5类企业,去港股上市要有一个好的表现,那么市值管理是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否则就会沦入市值极低(几千万到几亿港币)、交易量极低(每天几十万甚至几万元)的仙股境地。
因此,经常有企业问我他们公司是否适合去港股上市。我说,首先得问你是不是属于第1、2、3种,如果是,放心大胆去;如果不是,首先得问你路子野不野、胆子大不大。
我之前有一个论断,对于那些小市值公司而言,其公司市值与两个因素相关:与实控人持股比例成正相关,持股比例越高市值可能越高;与实控人道德下限成负相关,道德下限越低,市值可能越高。很简单,持股比例越高,做市值管理的成本越低;道德下限越低,做市值管理的动机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