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新能源 » 正文

新能源突然崛起,超跌反弹Or王者归来?

作者:白刃行走 来源: 头条号 25601/07

12月26日,新能源板块强势崛起!中证新能大涨4.23%,带动创业板强势上行。须知,自2022年7月8日以来,中证新能已连续调整近半年,中间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反弹。即使在11月份以来的A股大反弹中,中证新能反而创下新低。不过,今天的上涨有一

标签:

12月26日,新能源板块强势崛起!

中证新能大涨4.23%,带动创业板强势上行。须知,自2022年7月8日以来,中证新能已连续调整近半年,中间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反弹。即使在11月份以来的A股大反弹中,中证新能反而创下新低。

不过,今天的上涨有一些特殊,因为基本面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利好消息,比如政策、行业等。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硅料价格大跌,但是这在上礼拜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所以,26日的新能源大涨有些神秘,让人没有足够的底气,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消息面尚未公布?

很多投资者的疑问是:这次新能源大涨,到底是超跌反弹还是王者归来呢

首先,超跌反弹肯定是这次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截至12月25日,中证新能已累计回调近30%,而行业整个基本面实际上相当不错,在放开预期的刺激下,资金流入消费板块,而当消费板块已经大幅上涨之后,特别是近期出现调整苗头,资金流入超跌的新能源板块也很正常。

超跌反弹的主要前提是,新能源板块具有长期向好的高景气度,市场现在争议的是涨40%还是30%的问题。因为当光伏、风电等进入平价之后,新能源的经济性扫平了新能源普及的最大障碍。不管是从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成本还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新能源都是所有国家都必须要强力推进的,而目前这一进程还处在初期。建设新能源如同建设4G系统,更低的能源成本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除此之外,新能源作为基础建设,属于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下行的背景下,将是众多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方向,具有很强的逆周期属性。

这一点与半导体有巨大差异,因为国内半导体企业在经历2019-2021年的上涨之后,就进入了下跌通道,因为需求跟不上,但新能源是替代旧能源,而不是创新新需求,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另外,此前新能源市场一直在预期硅料价格见顶,也成为新能源市场持续下跌的主要动力,但当上周硅料价格真正大跌20%的时候,就有了靴子落地的效应。

虽然新能源行业有前景,但并不代表行业会一直上涨。经过2020-2022年的持续扩产,2023年新能源的产能将进入过剩阶段,行业进入了下行周期,企业利润下降。

现在市场有3种逻辑很盛行:

第一,价格下跌会带动需求上涨

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错,但是不够完整。问题在于当整个行业处在过剩阶段的时候,定价权已经转移到需求端,当需求端主导的时候,整个产业链的利润都会被压缩,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因价格下跌而带来需求端的上升,这种上升是否本身已经被考虑在增长预期之内?

也就是说,价格下跌带来的需求增长,并不能够填补利润毛利润的下滑带来的整体利润的下跌。这是跌10元,与涨5元之间的关系。

还有市场观点认为,价格的下跌会带动行业集中度的上升,这一点我不否认,长期具有这样的效应。但是从中短期来说,行业集中度的上升一定是以毛利率的下行作为代价的,因为只有亏损才会让竞争者让出市场。而当企业享受集中度上升带来的红利,已经是1-2年之后的事情了。

第二,产业链内部的利润重新分配

在产业链中间,不同细分行业的利润取决于供需矛盾,2020-2022年硅料由于建设周期长,供给不足,价格大幅上涨,而下游行业的毛利润某种程度上被压制。所以,很多市场观点认为,硅料价格的下行,将带来下游企业毛利润的修复。

这又是一个悖论,因为下游毛利润的多与寡并不取决于上游供给的过剩与否,而是取决于下游的供给是否过剩。从2022年的情况来看,扩产的不仅仅是上游硅料,下游各产业同样进行了大幅扩产,也将处于过剩阶段。大家都是过剩,让渡的利润只会给需求端,而不是供给端的下游。

第三,新能源估值很低

很多投资者喜欢用估值说话,比如新能源当前的估值历史分位数很低,这里面就有一个数学陷阱。

历史分位数只有当历史很长,数据跨度足够大的时候才有说服力,否则这种数据很有欺骗性。因为新能源是近些年崛起的概念,本身具有高成长性,而且这种成长性会逐步递减。也就是说行业的估值中枢是下行的,谈论历史分位点有点不讲武德了。

另外,所谓估值,我们不仅要看估值的绝对数,重要的是要看盈利周期的高低点当行业处在盈利周期低点,估值高别怕,当行业处在盈利周期高点,估值低别贪。当前,正处在新能源盈利周期的高点,未来利润的下滑会扩张估值。

所以,在整个新能源产业供给过剩的前提下,当前新能源市场只能说是超跌反弹,还不能说是王者归来。新能源普涨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行业内部的分化将会更加严重。

但,新能源仍有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值得把握。

第一,新技术

高端的技术在任何时候都是供给短缺的,所以不用担心整体过剩带来的风险。比如光伏中的新电池技术。

第二,需求逆周期

在产业链中,上下游扩张速度不一样。比如充电桩,属于需求在前,供给在后,只有当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足够,大规模充电桩建设将会到来,否则没有规模效应。

第三,供给受限

虽然整个行业供给过剩,但仍然有很多环节会供给不足,比如劳动力,项目施工将成为一个短缺点,另外,最上游的石英矿藏也会因硅料价格的下行而带动成本再度上升,因为矿藏的开采和勘探周期更长。

相关往期文章

新能源汽车的中场战事:充电桩剩者为王

红色警报:光伏即将遭遇产能过剩风险

光伏2023展望:硅料价格迎来拐点,产业链利润重新分配关注供给侧短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