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倪慧中、实习生罗淞文对此文有贡献。


1月资金面主要存在三大扰动,一是跨年OMO在月初大量到期,形成流动性的自然回笼;二是1月为缴税大月,中旬迎来缴税高峰;三是今年春节假期第一天在1月21日,一般春节前两周取现需求增加,对银行间流动性形成抽取。不过季节性波动都可以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投放来熨平,资金面表现主要还取决于央行的态度。观测近年来春节前资金面的表现,2020年、2021年波动抬升,2019年、2022年表现平稳。当前疫情感染潮还未完全过去,经济仍在筑底,央行大概率将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可以通过加大逆回购、MLF投放等方式维护资金面的平稳宽松。预计1月资金面不会对债市形成压力。
(三)降息预期走到哪一步?12月下旬债券利率震荡回落,且短端利率下行幅度更大,10年国债利率自12月15日下行4.8bp至年末的2.835%,1年同业存单利率自12月15日下行27bp至年末的2.42%,曲线由之前的平坦化逐渐走陡。这其中包含了资金面宽松、理财赎回压力缓和、宽货币预期升温等因素的推动。而三者其实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的宽松基调。降息预期升温,主要源于5年期LPR调降去托底房地产的必要性。2022年,1年期、5年期LPR和1年期MLF利率分别调降了15bp、35bp、20bp。5年LPR依次是在1月MLF下调10bp带动下调降5bp、5月单独调降15bp和8月在MLF下降10bp带动下调降15bp,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宽松目的越来越倾向于推动5年期LPR的下行。新年伊始,通过LPR下调去激发房贷和购房需求的概率偏高,这是否会通过下调MLF来完成也存在一定可能性。目前疫情传播冲击国内经济,12月18日央行副行长在解读明年货币政策表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力度不小于今年”,也都助推了降息预期的升温。预计在1月16日(MLF操作日)之前,降息预期的持续存在会对债市形成阶段性利好。但16日降息是否落地、降息幅度多少都将揭晓,届时降息预期都将暂告一段落,利好可能转利空。
从历史来看,债市在1月表现往往较好,得益于年初配置需求的助推。不过配置盘也要评估利率走势进行布局,配置压力的存在不会简单导致利率下行。综合评估,1月债市在降息预期和全国疫情爬坡下存在阶段性机会,时点上,中旬前机会偏大。1月中旬后,降息靴子落地、交易春节消费反弹的行情展开,可能对债市形成压力。配置盘反而可能需要轻仓布局,等待利率上行后更合适的位置再加仓;而交易盘可以博弈中旬前的阶段性交易机会,同时注意见好就收。


(4)外贸:港口运价下跌,年底空箱堆积。12月CCFI指数和SCFI指数依然维持下跌趋势,周环比分别下降2.8%和0%。2021年受到疫后需求反弹,航运供不应求使得全球航运一度出现“一箱难求”的现象,然而2022年随着美联储加息对全球需求的影响逐步显现,无论是运价还是集装箱供需关系均体现供过于求的现实:上海港20ft集装箱可用性指数9月以来持续反弹至0.7(大于0.5即供过于求),包括国内大港在内的全球多个港口堆场空箱堆积,但这一现象近期随着春节前的出货小高峰出现得到一定改善。






朱德健 SAC:S0360622080006


339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