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一、【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2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佛山市第一中学的办学理念先进,对学生的要求科学合理,办学效果优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严、勤、活”,这三个词角度相互独立、相辅相成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严”,就是“严谨”,是学习态度;“勤”,就是“勤奋”,是学习品质;“活”,就是“活泼”,是学习状态。它不仅仅是学习要求,也是人生追求,更是社会需求。但是有的同学错误地理解它的内涵和作用,有的不理解三者的关系,有的没有按照要求行事。学校将举行一场有关上述“要求”的讨论,你班也将召开“学·明·行”主题班会课。请根据材料所属内容,写一篇在班会课上的发言稿,必须用到驳论的方法,不少于1000字。【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共四句话。第一句话叙述佛山市第一中学办学理念先进,效果优异是因为对学生的要求科学合理;第二句指出合理科学要求的内容“严、勤、活”及其关系;第三句指明这个要求不仅是学习要求,更是社会要求;第四句是有的同学对学校要求“严、勤、活”的认识不理解。佛山市第一中学通过学习“严、勤、活”的要求,让青年学生能明白立身处世要严谨,做人要勤奋,要积极阳光,最后把这种要求用到实践中去。任务要求写发言稿,明确了文体;班级要召开“学•明•行”主题班会课,明确了主体;是在班会课上的发言,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古语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写作时可以先引出材料中学生错误的认识,然后批驳,确立观点。“在‘学’中明方向,在‘行’中显担当”,明确学生当严谨,要勤奋,要阳光向上,接着,再论述严谨、勤奋、活泼的意义,最后要求青年要践行严谨、勤奋、活泼。先“学”,然后再“明”,最后“行”,在“学”中明方向,在“行”中显担当,用层进式结构。写作重点应侧重在第四句,考生要对部分同学的认识误区进行批评,要用到驳论的方法。立意:1.在“学”中明方向,在“行”中显担当。2.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3.笃学、明理、敏行。4.以学促知明方向 ,以知促行添动力。【武汉市第一中学2022年10月下旬月考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熊培云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有这样一道数学题: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一般人都想不到答案是“101-10²=1”。熊培云分析原因时说:想来是因为思维定势吧。一说到挪动,首先与最后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陷于一种横向的思维,一种左右的思维之中,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自由在高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唯有高处见自由人群庸庸扰扰,看似形成不断的浪潮,其实只是毫无意义的骚动。我们每每在原地踏步,却以为终点将至。沉没于人海意味着失去了方向,唯有打破横向思维,跃至更高的维度,我们才会发现光明磊落的前途,实现精神的自由。高尔基说:“志在高远的人,决不会因半山腰的奇花异草停留。”正所谓“自由在高处”。半山腰的风景固然美丽,但云雾缭绕,山路难行,终不比山巅“一览众山小”的壮美景观。站在高山之巅手可摸星辰、自由赏玩、俯视山脚众生。打破横向思维定势的桎梏,割舍对奇花异草抑或人世间灯红酒绿的迷恋,以向上的维度攀登,从新的、制高的视角去看清芸芸众生的庸庸扰动,看清自己随波逐流不暇自顾的狼狈模样,看清理想,看清前途与归途成为自己的引路人,拨开身旁路人,追寻自己的理想。人的目标理想一旦确定,精神的迷雾也将在空气稀薄的高处消散。站在高处,精神、思想亦是自由的。乌合之众占据舆论高低时,唯有心界更高,才能发出清醒正直的声音。楚国命运飘摇之际,屈原被贬,行吟江畔,渔夫问他:“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波而扬其流?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答道:“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深恨人群的抱团取暖画地为牢,他以一身正直之气和爱国之心,脱离碌碌无为、惶惶不可终日的人群,悠然跃于精神的高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使身沉汨罗,屈原洁白不屈的灵魂却获得了自由,悠悠千年,向人诉说一腔热血和家国忧思。苏轼词言“高处不胜寒”,想要在高处,必须付出代价。要遭受庸众的冷嘲热讽,要经历众叛亲离的痛楚,要抵挡高处呼啸的猎猎寒风,要忍受高处的不尽孤独。然而,不能因这些困难,就放弃攀向高处的路途,顶峰上的人,虽然欣赏不到半山腰的奇花异草,但能“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唯有高处才能触及自由,愿你我都能将庸庸沉迷与不前归还给过去的自己,为了理想和精神的自由勇攀高峰。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自由在高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获得自由方式有很多,有人认为是自律,有人认为是放下。而材料中,熊培云则认为应该是站在高处,不受约束。对此,他提出了两种获取高处思维的方式。前者是所处位置站在高处,后者则是思维的思在高处。身处高位,我们可以不被纷纷扰扰的世事所阻碍,不被基本生存条件所束缚,拥有任意支配的自由。但是,只有真正思在高处,我们才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看得更远,才可以让自己的认知突破局限,“从心所欲不逾矩”,拥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写作时,可以首先表达支持“自由在高处”的观念,并对两种在高处进行思辨性分析。比如,首先可以指出,我们应当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站在高处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摆脱不利于自身发展进步的外在束缚,让自己拥有自由的条件。比如,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为例,我们唯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国力,才能让我们拥有自由平等地对话的条件。与此同时,则要进一步指出,与外在自由相比,更重要的是站在心灵和思想高处的自由。只有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心灵,才能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而不是成为无法出走的“娜拉”。还可适当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站在高处,拥有自由。比如,就我们自身而言,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外在条件,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地站在高处,拥有行动的自由。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身涵养,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让自己站在精神的高处,唯有这样才不会被当今的诸如信息茧房、话语霸权所裹挟,而得以拥有话语权的自由、思考的自由。立意:1.自由在高处,努力攀登之。2.精神的自由在更高处。3.内在的自由比外在自由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