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很多人没有预料到,兔年一到,新能源汽车“画风”突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如同电动车加速度一样,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几何级增长。从特斯拉“挑头”降价,到比亚迪跟进杀入,再到广汽丰田3万“壕”降,短短一个多月,新能源多个细分市场就已经“卷”成一团。
新能源汽车市场画风巨变,纵然有短期市场因素,如受“国补”政策退出、春节假期影响、消费不够活跃等影响。但从中长期市场发展来看,“价格战”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5%左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价格竞争,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下最基本的竞争形式,也是最容易应用的竞争形式。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全球已经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带来整个行业的“降成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部分高效率、低成本企业已经具备成本优势,可以在价格上给竞争对手形成压力。当然,合理的价格竞争也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过去几年,整个新能源汽车得益于政策扶持,上下游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是,行业实现快速成长;弊端则是鱼龙混杂,掺杂着一些“投机者”。价格战的开启,可以淘汰低效能、没有竞争力的品牌,让强者越强。投机者必然无“机”可投,退出只是早晚的事儿。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有超过75个品牌倒下,其中包括陆地方舟、知豆等曾经的“网红”品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预计3—5年后,还将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当市场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体系得以重塑。但对于在造车路上的新势力而言,时间窗口正在加速关闭,或将直接带来致命打击。价格背后是体系,体系背后是实力。从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车企业只是在一场看似普通的价格战,但实际上,这是关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秩序重构。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3年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记者】郭小戈【作者】 郭小戈南方产业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