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3月上旬,去昆明的云南白药。这是“走进标杆工厂”的第九站了。这家企业,我去的次数快凑够一只手掌了。它的牙膏工厂原本在市区,以前去都能看到繁忙的景象,尤其是来来往往的铲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十年前,云药总部搬迁到了呈贡,新的牙膏工厂经过了几轮的技术迭代,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年底完成的。我们这次走进的,便是这家新工厂。云南白药牙膏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4%,是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年销售额60亿元,年产牙膏约4亿支,全部产能都在我们去的这家工厂。在这里,先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吧:
你觉得这样的工厂,需要多少工人?(单选)
1000人500人50人是的。只需要50人。如果按产量计算的话,人均年产牙膏800万支,按人均营收计算,每个人高达1.2亿元。我仔细地观察,制膏车间和灌包装车间已经完全实现了无人化操作,在仓储环节,码垛机器人替代了搬运工,铲车则被AGV车取代。在质检车间还有十多个工人,他们与监测设备协同工作,纸板包装线上也有一些人,他们之所以还在,是因为机器替代的成本高于人力。

二
如果不走进工厂,你可能无法想象那里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海尔的洗衣机工厂,一台洗衣机从一块钢板到最后的成品,全部生产时间约38分钟。原本一台洗衣机的人工质检时间约五分钟,现在被5G质检机器人替代,约只需要45秒;——在极氪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从一块钢锭到整车总装完成,为一条庞大而不间断的生产线,年产30万辆车,约需1000名员工;——在慕思的寝具工厂,日产一万张床垫,约需200名员工,生产线可以同时制造不同尺寸规格、不同填充材料的床垫,实现了以前无法想象的大规模定制;——三一重工是国内建筑业最大的装备制造工厂,在2017年,它的蓝领工人和工程师之比为9680人∶2700人,到去年底,为14560人∶12200人,到2025年,这个比例将改变为3000人∶30000人。


三
行走在一家又一家的标杆工厂,我一次次地陷入沉思。如果说,车间是制造业最基础的计算单元,那么,在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和可能性。我有几个判断,写在这里:▶▷判断一:中小制造工厂将面临前所未见的大淘汰。随着云药牙膏、海尔洗衣机等巨型智能化工厂的出现,以组装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工厂,在未来将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大工厂的成本下降和产能外溢,将在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发生“规模通吃效应”,这一态势其实已经正在发生。▶▷判断二:机器人及智能化工具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以往的劳动力模型。

本篇作者 | 吴晓波 | 当值编辑 | 武新月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