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设备大型企业科林研发公司(Lam Research)认为,由于出口管制,2023年的营业收入或将减少20亿~25亿美元。规模占整体的1成左右。该公司在用于表面加工的蚀刻设备等方面具有优势。从Tokyo Electron来看,在2021年度的营业收入中,对中国出口占26%。拥有近9成感光剂的涂布显影设备的市场份额,在尖端半导体的制造设备领域具有优势。该公司执行董事川本弘表示,“如果无法获得美国的设备,中国的(半导体厂商)客户就无法生产,结果我们的设备也卖不出去”。美国为了加强出口管制,要求日本和荷兰采取行动,两国正在汇总相关内容。荷兰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部长利耶·施赖内马赫(Liesje Schreinemacher)表示,“最早在夏季之前扩大出口限制对象”。日本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也指出“希望基于各国的限制动向,妥善应对”。企业方面难以估量其影响。日本设备制造商一直在观察自身产品是否属于尖端半导体的制造用途,但目前看不到具体内容,“将关注对业绩产生多大影响以及风险”(设备制造商)的情况在持续。美国英伟达的人工智能处理所需的GPU(图像处理半导体)被纳入管制范围。为了不违反管制措施,正在出口降低性能的替代品。美国英特尔表示“在迄今为止发布的出口管理规则中最为复杂”,业界团体等也表示担忧,认为管制范围之外的商业交易也可能萎缩。通用产品保持坚挺非尖端领域处于管制范围之外,容易进行交易。用于纯电动汽车(EV)等的半导体需求旺盛,日本国内大型设备制造商异口同声地表示,“中国是重要客户,将继续扩大业务”。不易受影响的硅晶圆企业日本SUMCO会长桥本真幸表示,如果中国自主制造半导体的动向变得活跃,“中国有可能购买更多的晶圆”。2022年全球整体的半导体制造设备需求坚挺,但中国的减速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仍难以预测。排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首位的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荷兰的阿斯麦(ASML)和日本的Tokyo Electron次之。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额都创出历史新高,荷兰也处于较高水平。如果仅限于对华出口,美国减少25%,荷兰减少6%,日本减少2%。对中国出口的异变显得突出。
(资料图)在中美对立激化的背景下,半导体供应链的混乱等地缘政治风险被强烈意识到。各国和地区试图利用巨额补贴等增加半导体生产。从结构上看,半导体设备难以投向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管制还包括半导体电路的设计软件等,业界相关人士认为,“中国的尖端开发将推迟10年”。在中国的尖端制造设施,美国技术人员的参与也受到限制,日本综研的主任研究员野木森稔表示,“打击很大,赶超美国技术几乎不可能”。由于最尖端的半导体左右着军事产品的开发,美国出于安全保障目的而引进了对华管制。企业的出口战略的转换、半导体供应链的混乱等影响正在扩大。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日经中文网 https://cn.nikkei.com


1232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