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K线来看,新能源中很多龙头公司已经在低位盘整了很长时间,但向上的动能依旧难以形成,叠加板块基金持仓处于高位,这又加剧了板块内资金出逃的意愿,收益率驱使下,资金选择砍仓去参与其他主线,整体情绪越来越淡。
新能源指数K线走势

资金持仓方面,电新行业基金持仓略微下滑但整体仍属于超配水平
2023Q1,基金持仓总市值约3万亿,环比减少40%,持有电力设备行业市值约4215亿元,环比减少42%,约3080亿元。基金配置电力设备行业比例约为14.1%,环比减少0.55pct;2023Q1电力设备基金配置比例,位列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第2位,仅次于食品饮料行业。
电力设备行业仍是基金重要超配行业。2023Q1,A股总市值约为94.6万亿,电力设备行业市值约为5.7万亿,占比约为6%,环比下降0.4pct.,行业市值占比位于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中第4位。
2023Q1基金超配比例约为8.2%,环比几乎无变化,超配比例居全行业第2。
各行业在基金持仓中占比VS在总市值中占比

展望二季度,我们认为,特高压是一个情绪相对独立的行业,资金相对友好;
风电由于Q1不是业绩集中释放期,资金出现分歧,行业龙头的带动效应日渐衰退,但在二季度却是一个比较能够体现业绩和订单量的时间段,未来有望重新获得资金的关注;
储能行业龙头股估值不低,基金持仓不低,资金的情绪处在高位,且与光伏行业存在交叉,容易受到光伏行业的巨大分歧带来的影响;
光伏虽然出口及装机数据不断验证行业景气,但需求端仍处在分歧较大的阶段,情绪急剧恶化。
基于上述逻辑,我们认为,行业弹性排序上,特高压>风电>储能>光伏。
接下来我们主要梳理特高压、风电以及储能的二季度基本面情况。
即将到来的基本面拐点
新能源行业一直不缺政策热度,但炒作上周期临近尾声,增速上的疑虑导致市场表现不如人意,在即将到来的二、三季度,新能源行业中的不同板块也有望迎来表现上的分化。具体来看:
·特高压——情绪独立+基本面持续向好
2023年国网预计投入电网投资5200+亿元,同比增长约4%,投资额首次突破5200亿元。预计2024年电网投资有望进一步提速,同比增长8-10%。
新的增长动能可关注国内网外市场中新能源并网与储能升压加速释放,用电侧需求长期向好;国际海外市场在后疫情时代迎来出海成本修复,一带一路建设等项目有望带动海外市场开发。
投资结构方面,重点聚焦在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主要是特高压直流)和加强主网架、抽水蓄能、调度系统等方向,2023年有望开工6直2交,直流开工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未来6个月内随着特高压物资招标持续推进,产业链公司订单弹性极大。
特高压产业链

相关概念股包括国电南瑞、许继电气、中国西电、四方股份、特变电工等。
·储能——情绪相对较高+基本面逐渐释放在能源消纳需求增长、能源稳定供应需求明确、储能项目经济性显现等因素的推动下,海外与国内电网侧大储和工商业侧储能需求持续提高。2023年上游碳酸锂价格已明显回落,储能电池成本有望下行,光伏产业链价格也明显降低,为新能源配储腾出成本空间,预计储能市场步入高景气度赛道。
·电网侧大储
国内:以配储需求为主,独立共享储能需求逐渐提高,国内招中标量也持续向上。储能相关政策持续完善,激发商业模式优化,疏通盈利渠道,国内储能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美国: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大储已具备独立运作经济性,IRA法案也将进一步带来美国独立储能初始投资成本的大幅下降,2023年后有望大规模放量。此外,美国电网老旧,停电事件频发,储能也受益于电网升级改造的需求。
欧洲:欧洲地区能源危机以来,能源独立需求具有确定性,有望带动新能源以及储能蓬勃发展。
·工商业储能
成本的持续下行叠加电力交易收益的提高,有望推动工商业侧储能需求释放。政策支持下国内峰谷电价差拉大,工商业侧储能需求将迅速增长,未来工商业侧储能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
·户用储能
欧洲地区能源危机以来户储配置经济性凸显、需求高增,成为全球户储的主要增长动力。
技术的迭代更新、成本的持续下探、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储能产业的内生增长和外生动力将共同促进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2022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前十位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为阳光电源、比亚迪、海博思创、华为、中车株洲所、南都电源、远景能源、天合储能、采日能源和中天储能;
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前十位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为海博思创、中株洲所、阳光电源、天合储能、远景能源、平高、华能清能院、融和元储、新源智储和中天储能。
全球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GWh)

相关概念股包括:科华数据、阳光电源、科士达、盛弘股份、智光电气、金盘科技、德业股份、上能电气、锦浪科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国轩高科、派能科技、同力日升、华宝新能等。
·风电——情绪清淡+基本面靠近拐点
2023年1-3月,新增风机招标量23.6GW,同比增长20%,其中陆风招标20.9GW,海风2.7GW。3月陆风中标量5.0GW,中标均价1953元/kW(含塔筒),相较2月中标价继续下探;海风中标量551MW,中标均价3580元/kW(含塔筒),维持稳定。
2023年风电行业装机预计将来到60-70GW,装机量同比高增长,且产业链零部件供需呈现紧张局面,情形或可类比2020年风电抢装情形。
2023年,风电板块各项基本面与2020年有相似之处:
√装机量预期大幅增长:2022年行业风电装机37.6GW,2023年预期并网装机60-70GW(2022年行业招标约100GW);
√零部件供需偏紧,毛利率抬升,企业盈利提升:从谈价角度可以看到,海风法兰价格上涨,叶片、塔筒桩基、齿轮箱价格稳定,其他零部件环节价格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情况下,也仅仅呈现小幅下降;
√具体环节、标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当前市场风格比2020年时期更注重业绩确定性,同时也与2020年类似地看重盈利修复弹性&远期成长空间。
通过对2020年抢装期风电板块走势的复盘:海缆、铸锻件、叶片环节毛利率提升显著;铸锻件环节股价涨幅明显;具有国产替代和两海逻辑的环节、公司股价表现更加强势。
具体情况列表

因此,结合全年及一季报业绩预期、当前估值、盈利修复弹性和成长空间,我们认为风电各环节及相关龙头股排序如下:塔筒桩基(泰胜风能、海力风电、天顺风能、大金重工)、主轴环节(金雷股份),铸件(日月股份)、叶片环节(时代新材)。
小结
新能源行业分化已成趋势,结合一季报基金持仓,新能源赛道减仓较多,新能源车产业链、光伏风电仓位均下降约1.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但整体配置仍在高位,或许新能源的减仓之路仍未结束,对于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仍要心存警惕。
上述重点介绍的三个行业是接下来有望出现业绩拐点的新能源细分,结构优化之下,结合行业空间、政策、资金友好程度,我们认为综合排序如下:特高压>风电>储能。
大跌后修复可期,继续甄选α,弱化板块联动,选择高确定性的公司。
参考资料:20230424-申港证券-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周报:电新行业2023Q1基金持仓分析20230424-华西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周观察:光伏N型趋势明确,海上风电发展可期20230418-中信建投-风电设备行业风电板块近期观点:仍在消化估值,寄希望业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