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ion-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F24gQdtZvv4Teql7E3V0QmKx7W0xkBVpibVLCJYk13U0s1LxxharSAWvdQoUz1xegOhThShl9GabkSDClmsbjWQ/640?wx_fmt=gif" data-copyright="0" data-ratio="0.22166666666666668" data-cropsely1="0" data-backh="109" data-type="gif" class="rich_pages wxw-img" data-w="600" data-cropselx2="574" data-cropselx1="0" data-cropsely2="244" data-backw="490">


图1 2019年-2022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及保险保额数据来源:万德Wind,2022年农业保险保额根据财政部口径调整❏ 市场运作可持续,开创农村金融新模式。保险主体竞争有序,当前经营农业保险公司从2007年的6家增长到目前的39家,综合性和专业化保险主体参与度越来越高。农业保险的市场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进步,全国建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40万个,基层服务人员近50万人,覆盖所有县域及镇和95%以上的村,在金融服务“三农”中居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农业保险电子化服务触达80%参保农户。保险行业通过专业建设、科技赋能和创新发展,实现承保理赔和风险减量管理融合,打造“保险+信贷+期货+基金+担保+抵押”等农村综合金融试点改革模式,丰富农村金融供给,为实现产业有支持、民生有保障、生态有涵养的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国家惠农领域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财政、农业、保险、审计、监察和纪委等部门强化日常和专项监督、检查和监管,市场秩序和合规水平逐步提升。❏ 发挥普惠作用,提升可及性。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规模1219亿元,同比增长25%,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保险深度超过500元每户,保险密度超过1%,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当前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广大农户“定心丸”和农业生产“稳定器”。通过“五公开、三到户”,农户知晓农险,信任农险,参与农险,农险覆盖了90%以上的农户。农户保险意识增强,保障显著提高,灾害补偿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增加。在近年来的新疆风灾、东北旱灾、南方寒露风、江浙沪台风、河南特大暴雨、长江中上游特大干旱等重大灾害中,农业保险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准帮扶显成效,开辟农村治理新途径。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精准扶贫八年来,累计为2.3亿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低收入人群提供了3.5万亿元保障,推出1200多个专属扶贫产品,为帮扶地区专门减免保费,提高保障水平,创新扶贫保、防贫保、乡村振兴保一系列管理型综合产品,农业保险成为了推动农业发展、防范农户因灾致贫返贫的重要选项。农业保险实现了精准自助、防灾减损和增信功能融合,探索出保障帮扶、驻点帮扶、产业帮扶、智志双扶、增信帮扶、“保险+期货”帮扶等新模式,涌现出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保险业在农业农村风险管理、粮食安全保障、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探索,开展政策性巨灾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基础设施保险以及农村低保人群补充保险试点,成为稳定三农、完善农村治理的重要抓手。1. 提升农业保险的惠民性。一是全面扩大农业保险的可及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是稳定提高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应当加快推动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实现政策性保险对区域、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的全覆盖,提高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的普惠程度;二是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让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稳定预期、稳定生产、稳定收入,根据不同农产品的成本收益机理,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供相对稳定的保障,实现由低保障向稳收入的政策导向升级;三是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户)的参与度,提高满意度,加强对于经营当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管理,更有效提升财政补贴的质效。2. 提升农业保险的社会性。一是把制订《农业保险法》提上日程。在农业保险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领域,需要调节的利益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探索制订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紧迫性。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筹规划,通过立法将国家惠农支农强农政策的合力发挥出来,为农业构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网;二是要统筹农业大食物安全观。创新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优化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农业价值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特色农业发展;三是建立社会协同机制,推进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团机制的互动协同治理,综合施策,科学应对农业农村领域的生产风险、自然风险、资源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贸易风险及社会风险等,为农业农村复杂风险提供整合性解决方案。3. 提升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在制定农业保险操作政策层面,要体现出农业风险管理的专业性,一是要体现分层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强普惠制保险保障的同时,加快建立专门的大灾风险管理机制;二是要满足不同生产经营模式的保障需求,兼顾到一般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保险不同需求;三是要遵循农业风险规律,加快建立农业风险区划及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保险条款设计和费率厘定机制;四是要创建更加公正公平的运营机制,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优化“五公开、三到户”,强化标准合同、标准流程和服务规范,建立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农业保险的最大诚信机制的有效落实;五是完善农业保险基础设施。提升协保体系的质效,优化保险机构遴选机制,强化风险控制及监督管理机制,持续开展绩效评价,有效提高农业保险的专业服务质效;六是遵循农村治理的规律,解决农业保险中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保障农户知情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监管有效性。4. 提升农业保险的精准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精准高效,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流动、数据共享和科技支撑建立风险量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好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集行业之力,建设好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保险数据互通互联,建立财政补贴按单结算的信息化服务机制,在财务、资金、业务方面实现数据融合,为农业保险科学化运营管理提供精准全量的数据支撑;二是实现农业风险大数据共享共用。从农户、标的和灾损数据着手,保险数据、农业数据和风险数据全面融合和渗透,实现农业保险信息的可追溯可评价,最终精准统计到每个农户(农业经营者)、每个农业产业、每个区域的风险情况,为国家大食物安全治理提供精准量化支撑;三是要在实务场景中实现科技赋能,利用好遥感、无人机和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数字科技平台,赋能承保理赔等服务场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设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国家级金融智库。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更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5年11月,被中国政府批准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
本公众号独家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文章标题文字和内文文字(包含文末责任编辑)禁止二改!否则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责任,谢谢理解和配合。


6800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