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美国等了中国一百年?钱学森在1982年退出国防一线后,只离开过2次北京,其中一次就是1987年率领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英国和原联邦德国。街道上川流不息的汽车,让随行人员看花了眼。但钱老看到的是德国的大堵车和阴魂不散的伦敦雾霾。他预感到中国将步这些国家的后尘,不得不面临喝掉多少油、产生多少污染和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走的问题。当时中国已经掀起了第一次合资潮,私家车已经超过了42万辆。1992年8月,已经81岁高龄的钱老,用一种极为迫切的语气,亲自给中央写了一封信。

02第一棒和第二棒钱老的建议虽然具有远见,但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国力还是技术能力,根本没办法梭哈新能源汽车。只能一边发展燃油车合资,一边备战电动车寻找机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美国与中国的差距可不止半个身位。1993年克林顿和三大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一起推出了新一代的汽车伙伴计划,克林顿自豪的说,只有阿波罗登月计划可以与之相比。三年后,通用开发出了纯电动轿车EV1,被视为现代电动车开山之作。而这一年,王传福刚刚成立自己的比亚迪,开始对电池领域的研发(非动力电池);曾毓群还是电子厂的一名技术员;李想花了8000元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何小鹏正在准备高考;李斌在准备创业……所有你能够想到的名字都还没摸到新能源汽车的边。但已经有一个人在新能源这件事上默默干了7年的时间。孙逢春,一个可以铭刻在电动汽车里程碑上的名字。1989年,孙逢春在每个月6000马克(约28800元人民币)与92块人民币之间选择了后者,接过中国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棒。孙逢春接触电动汽车说起来有点意外。1992年中美正在搞联合开发,把军用电驱动技术转为民用大客车技术。可以看出国家是下了狠心要干出点成绩的,为了这个项目,几乎把所有能够拿得出手的院校和企业都集中了起来搞调研,如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胜利客车厂、长安汽车等等。当时调研还缺一个外语好、懂业务的技术翻译,北理工机械学院的一位副院长就找到了孙逢春。从这个时候起,他跟着项目组跟美国人打了2年多的交道。在一次谈判结束的路上,原国防科工委将军沈荣骏对孙逢春说:“小孙,中方合作委员会的技术负责人就是你了。”年仅36岁的孙逢春,在一辆绿色的国产吉普车上成为了军转民电动客车的总工程师。

03一条大鲶鱼在国家主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初期,基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条路的前方再也没有参照。这也导致国内的学术气氛并不统一。就在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的前夕,26名专家联名上书,要求不要继续研究前途不明的新能源汽车。很显然,这些内燃机领域的专家想让国家重视内燃机汽车。但新能源汽车不只是产业,更是国家战略,国家不可能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翻盘机会。2008年电动汽车roadster诞生,虽然只交付了7辆,但奥巴马参观完工厂后,直接送上了4.6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同样是2008年比亚迪F3DM,吉利的CNG,奇瑞的S18,一汽奔腾的870 HEV纷纷亮相。国家于2009年推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相比美国的一次性贷款,力度更大、跨度更广、持续更久,一直延续到2023年。按照国家本意是想扶上马送一程,但还是出现了鱼目混珠的情况。举个栗子。补贴政策刚推出不久,有的车企就开始钻补贴的空子。油箱一拆把电池一换,经过简单的缝缝补,一辆“新能源汽车”就诞生了。再把车倒手卖给自己的汽车租赁公司或者自己的员工,合同一签就可以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补贴。然后再回收电池继续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利用,补贴重复拿到手软。简直是完美闭环。要啥“弯道超车”啊,扛着新能源大旗躺着捡钱不香吗?这个事情其实很好的印证了好与坏两个镜面,补贴红利的镜子下找出了不思进取的各路妖魔鬼怪,也能照出认准市场借机发力的各路游侠。比如我们熟悉的蔚小理,以及哪吒、零跑等新势力基本都是在2014、2015这个红利期创立的。骗补事件被曝光后,国内舆论一边倒向了负面,国产新能源汽车被国人大骂不争气、一群坑爹的败家子。补贴政策有漏洞,堵上很容易。但国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信心一旦丧失,要重新挽回就需要时间。而中国缺的就是时间!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线没错,用汽车补贴刺激产业也没错,错就错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这个大池塘太温和、太舒服了!国家决定出手好好教训一下这帮逆子。既然自己的儿子不争气,那就只能请个“洋女婿”。国家为了引进特斯拉,政府不仅给钱,还主动给其免息贷款,行政审批上也是一路绿灯,效率之高,就是央企亲儿子,也没享受过这种待遇。特斯拉这条本来垂死挣扎的大鲶鱼,在中国政府的一顿补氧后,一头扎进了沟满壕平的沙丁鱼群。很显然,特斯拉更懂得如何造一辆电动车。进入中国市场后,消费者有了比较,车企也有了对比,原来好的电动车是这个样子的。市场法则就成为最好的产业进化利器。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当年如果中国没有引进夏普液晶生产线,就不会有海信、创维、长虹等国产品牌的进步,如果不引进苹果手机生产线,就不会有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的崛起。要不是美国在芯片上卡住了华为的脖子,中国手机市场头把交椅将一直是华为而不是苹果。特斯拉的进场不过是国家重复的一步旧棋。今天被特斯拉拿去的市场想夺回来,就要各凭本事。特斯拉在互联互通、电动化、自动驾驶、储能系统与充电网络、数据业务模型等核心战略方面,玩出了自己的电车体系,这些技术都不是新的,但也都是新的,新的是设计思想。不得不说,特斯拉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导师。2019年,特斯拉共交付36.78万辆电动车,首次超过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厂商。这让国内车企压力倍增。如果再不能推出比肩特斯拉的产品,就会真的丢掉市场,之前所有的投入全部要打水漂。不过,政府引进特斯拉不是彻底撒手不管,虽然给了最优惠的条件,同时也提了自己的要求:5年完成140多亿的投资,2023年后每年上交22.3亿以上的利润,三年内完成配件国产化100%。前面两条可以忽略掉,中国还真不缺那点钱,重要的是第三点:国产化。不管是出于对中国帮助特斯拉走出困境的投桃报李,还是当时迫于形势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总之结果是,几年内我国培育出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所以你会发现,短短的几年内,国产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甚至开始反攻市场,失去的又回来了。特斯拉2023年上半年已交付88.9万辆汽车,与去年上半年的56.4万辆相比,同比增长了57.7%。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已实现销量125.6万辆,与去年上半年的64.1万辆相比,同比增长95.8%。其实,这还都是表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有102家与特斯拉深度捆绑。所以我们看一个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的实力和潜力,不能只看销量,而是要放眼整个行业和产业链。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与特斯拉在技术、盈利能力上仍有差距,这个我们得认。但毕竟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路程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产业布阵上,将是一场更大的牌局。
04未来之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不缺,市场不缺,资金政策更不缺,那缺什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很庞大。上面讲的是下游的整车制造。而真正决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是中上游。上游为原材料,包括锂资源、稀土永磁、锂电原料等。其中,正极材料主要供应企业包括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容百科技等,负极材料主要供应企业包括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等,电解液供应企业主要为天赐材料、石大胜华、新宙邦等,隔膜供应企业主要为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结构件供应企业主要为科达利、震裕科技等。中游包括动力锂电池、电机、电控、车身模具等。其中,汽车电池供应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电控主要供应企业为汇川技术、万向海潮、蓝海华腾等;电机主要供应企业为正海磁材、方正电机、大洋电机等。目前,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电池、驱动电机与电机控制器,占新能源汽车的40%-50%、5%-10%、5%-10%。电池,占了成本的一半!是另外两大核心部件的两倍还要多!当时斯特拉是怎么跟松下闹掰的?就是因为松下咬着价格不放,逼着特斯拉跟宁德时代牵手。特斯拉没有自己的电池技术,最早绑定的锂电池供应商就是松下。真的不是踩特斯拉。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十大供应商,中国占6个,宁德时代第一,市场份额37%,比亚迪第二,市场份额13.6%,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三家韩系企业市场份额23.7%,日本松下市场份额7.3%。唯独没有一家来自美国。特斯拉与松下合作其实也是无奈之举。特斯拉跟苹果都是差不多的模式,造车依赖的是外部供应链。谁能想到,在2017年Model 3产能爬坡时,松下撂挑子了。马斯克不止一次喊话松下降低电池价格,松下是电池行业的巨头,打死不松口,一定要分一大杯羹。于是马斯克签下上海工厂的落地协议后,马上秘密会见了曾毓群。虽然两人对外封锁了消息,但有人私下算了一下账,如果特斯拉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可以让每辆特斯拉电车便宜6000到12000美元。不是三瓜两枣,这可是一大笔钱啊。后来结果证实了外界的猜测,2020年宁德时代正式成为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应商,股价一飞冲天。所以不要听美吹们一个劲踩国产,吹特斯拉电池续航多牛。其实特斯拉用的就是咱们自己的电池。中国大量的汽车续航里程是市场决定的,而不是技术。十几万的国产新能源汽车,要想跟特斯拉拉到一个水平线,哪有那么好的事?电池技术很关键,但不论是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或是未来的固态电池,都离不开锂。每辆新能源汽车平均要消耗40千克至50千克碳酸锂作为电池的原料。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8万辆,换算下来,中国每年至少需要34万吨金属锂。这还只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可是中国的锂根本不够用!我们的锂资源储量虽然排在第四,但可开采量只占全球的7%,三元锂电池需要的镍,中国储量只有3%。而且我们大部分锂矿还在青海、西藏地区,开采的难度和成本比较大。关键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根本等不了这盘“黄花菜”。怎么办?只能把铲子放到国外去。好在中国下手比较早,洛克伍德、SQM、中国天齐锂业在中投公司帮助下,先后拿下了澳大利亚泰利森、智利SQM两家世界寡头级矿企。这个过程中,肯定少不了中美暗中较劲。全球储量最大、品质最好的锂辉石矿在澳大利亚的格林布什锂矿,由一家上面提到的泰利森公司把持。当时手里握着全球锂资源约31%的市场份额,中国80%的锂精矿来自这里。中国的天齐锂业很早就与泰利森公司展开了合作。但在2012年,美国洛克伍德公司突然宣布全面收购泰利森普通股股权,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声炸雷。美国这次不掏枪,是要断中国后路!一旦美国收购成功,中国所有锂矿加工行业和新能源产业都要看美国人的脸色吃饭。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知道美国要收购,果断地将所有资产抵押了出去,高价收购普通股,拿到了泰利森19.99%的股份,悄悄成为了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当洛克伍德以为大局在握时,蒋卫平直接使用一票否决权,否定了洛克伍德的收购方案。为了杜绝美国再次出手,蒋卫平准备收购泰利森。但当时天齐锂业还不是中国“锂王”,总资产只有15.69亿,股票市值也才35亿,就算真的砸锅卖铁拿下泰利森,也避免不了破产的结局。后来政府考虑到新能源战略,决定由中投集团出手注资,才帮天齐锂业拿下了泰利森100%的股权,完善了中国锂资源的全球布局。2018年,天齐锂业又以4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智利SQM23.77%的股份,让天齐锂业成为了全球锂供应四大巨头之一。同时,中国企业华友钴业、天宜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等也在南美、非洲不断开辟出新的根据地。特别是南美地区的“锂三角”,控制着全球锂储量的近58%,也是中美争夺最激烈的地方。由于中国布局较早,已经拿到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如赣锋锂业就控股阿根廷Mariana盐湖锂矿项目100%的股份。美国一直视南美为自己的后花园,近年来开始收紧南美矿资源政策,但政治影响力衰减的厉害,南美国家都不太听使唤。在“锂三角”中,智力、阿根廷不愿意放弃与中国的合作,玻利维亚更是拒绝了美国,选择与中国、俄罗斯合作进行锂矿的开采。美国以前造过的孽正在被南美甚至全球以“拒绝”的方式“报应”回去。中国虽然棋先一招,做好了全球锂资源布局,但未来之争才刚刚开始。拜登上台后,联合能源部、国防部、商务部、国务院四部门组建的联邦先进电池联盟,欧日韩也在加紧布局,锂资源之争、电池之战、新能源汽车市场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是一次未来之争、国运之争。
05中国时代?时间待定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一个新能源就牵扯到国运了?还老是拉上美国说事。从长远来看,中国能不能做到新能源的老大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很可能会挖崩美元石油这座大山。石油之所以能够成为黄金的替代品,与美元霸权捆绑在一起,因为它是世界第一能源,是硬通货,所以石油美元体系才能确立。为了维持石油美元体系,美国没少在中东输出战争。美元这才能够一直维持着主流结算工具的地位。石油保障了美元的价值,而美元又人为制造了美债的需求,最终美债让美国政府、公司及个人可以用更低的利率,借到更充裕的资金,并使美国经济能维系不合理的债务上限。这种石油、美元、美债三者构成的剥削循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如今石油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幅降低,占比从之前的20%降到如今的6%左右。一旦新能源打掉石油第一能源的地位,石油美元体系基本就崩了,美元和美债将首先炸开美国金融市场,美国霸权倒台将不可避免,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像苏联当年一样迅速瓦解掉。锂被称为“工业味精”和“白色石油”。“工业味精”说的是锂的应用非常广泛,“白色石油”是因为它具备石油的属性。无论是在汽车、航空,还是电子、家电,以锂为代表的新能源会像石油确立20世纪世界格局一样,改变21世纪。上游的能源、中游的电池、下游的整车制造,正在首当其冲的营造一种新能源变局。过去中国往往徘徊在低端产业链,但在新能源产业中,我们在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拔尖技术。目前,在新能源领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市场体量、资本活跃度、供应链成熟度、基础服务、原材料、技术等方面跟中国比综合实力。记得拜登在2021年在福特汽车发表过一场演讲:“过去中国排名第八,现在我们排第八,中国排第一。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汽车工业的未来是电动的。已经没有回头路了……我们不能让他们赢,我们得快点行动。”是的,拜登很着急,美国很着急。但现在的美国,是一个丢了鞋子的去产业化国家。特斯拉在呼风唤雨,但美国却在输掉“大战”。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时代”要来临了?嘘,让子弹再飞一会!在今日头条看到#世界车中国造#的活动,这些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突飞猛进。如果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去看21世纪中国造车,就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线、更广的视角,摒弃机会主义论调,去看中国的布局和突围。这可以方便我们理清新能源战略发展的过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