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育和发展环保新质生产力,推动四川环保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中国和美丽四川建设,近期,协会组织调研组,围绕培育和发展环保新质生产力主题,对重点会员企业开展调研,旨在交流经验,互学互鉴,进一步增强会员企业核心竞争力,合力推动四川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将围绕重点会员企业创新点、热点、亮点,陆续推出系列调研报道,供会员参阅。
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2024年11月4日
环保产业调研系列报道(六)
中建环能: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环境保护优质服务商
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调研组
2025年8月11日
中建环能(300425)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环能)的前身是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0年,2015年2月登陆深交所实现上市,2019年并入中建集团,成为四川环保行业央属企业,也是中建集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和旗下唯一的环保上市企业。中建环能创立以来秉承上善治水之理念,弘扬“惟精惟一 迎难而上”的企业精神,始终以提供优质的水环境服务、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己任,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聚焦“4+1”战略布局,为客户提供先进的环境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环境保护优质服务商。
目前,中建环能建立起5个区域中心、20余家分支机构,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是四川环保行业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先后荣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制造示范基地、2024年度水业技术影响力企业等荣誉称号,2024年实现营收15.37亿元,近5年(2020—2024年)实现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7.36%、4.52%。其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思维,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环保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大背景下,中建环能以场景化思维破解痛点,始终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一)以场景突围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基于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自身特色优势的科学分析,中建环能聚焦“4+1”战略布局(环境治理四大核心场景+通用机械离心机应用),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环境治理领域,深耕厂网河湖整体网联、城镇污水高效处理、污泥低碳干化焚烧、钢铁煤炭废水回用四大场景,提供高效整体解决方案及细致服务能力,同时持续强化离心机在细分领域应用的技术优势。每个场景都有优势产品与解决方案,依托NPD(新产品开发)工具,推动产品的快速协同开发与更新迭代。在持续发展中,中建环能构建了6个系列、9个种类和200余项技术产品。
(二)以用户思维实现产品力价值跃迁
中建环能始终秉持“市场导向、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通过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着眼于用户需求,提供精细化、优质化和人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与先进的技术产品。这种聚焦战略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更为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持续优化场景应用,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实现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目前,中建环能业务已拓展至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123个地级行政区以及美国、新加坡、泰国、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
(三)以长期价值应对市场供求变化
近年来,我国环保行业在经历了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扩张阶段后,行业投资增长开始趋缓,但中建环能总体保持盈利趋势。面对竞争压力,公司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围绕“4+1”战略布局,做到有保有压,突出重点领域,以场景深耕扩大市场空间,持续创造长期价值。坚持管理与经营两手抓,健全化解应收账款长效机制,加强应收账款压降和现金流提升。上市10年,中建环能资产年复合增长率达14.13%,资产负债率始终低于50%,连续6年获得深交所最高级评价A级。尽管2024年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营收有所下滑,但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7.64%,污泥低碳干化焚烧等新业务收入上涨184%,展现出较为强劲的抗周期能力。
二、科技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建环能深耕生态环保领域35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成为先进的环境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持续打造具备行业影响力的环保品牌。
(一)构建三级研发体系
中建环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起完整的“技术平台-产品线-产品”三级研发体系,坚定践行研产销一体化发展路径。目前,中建环能建设了3000平方米科研基地和5000平方米中试基地,构建起完善的研发仪器设备及工业化试验平台,分别在成都、北京、苏州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团队研发人员占比16.96%。依托深耕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丰富创新实践,成功打造出以混凝分离、过滤分离、生化处理、水力流体、热交换、离心分离为根基的6大技术平台,由此延伸形成以磁分离、磁沉淀、孔板格栅、磁生化、离心脱水、污泥干化等为主的9条产品线和近20大类创新产品的完整技术产品矩阵,使中建环能始终走在行业前沿,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搭建高端创新平台
中建环能通过构建多层次、高规格的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强化科研基础能力与技术引领作用。公司拥有国内唯一通过CNAS认证的磁分离水处理检测中心,参与建设国内首个“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制造示范基地”。依托上述创新平台,进一步组建了中国科协水生态环境治理产业技术决策咨询专家团队、跨领域协作平台“专精特新水处理企业技术沙龙”等,设立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吸引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平台升级与资源整合,中建环能构建起“检测认证-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环保装备技术迭代与行业标准制定夯实核心基础。
(三)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中建环能拥有高度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丰硕。目前,公司已获授权专利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逾100项;先后牵头或参与编制《城镇水回用安全评价指南:再生水水质稳定性评价》《煤矿矿井水净化处理超磁分离工艺操作指南》等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40余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专利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9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依托单位”“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链主企业”等多项殊荣。
三、绿色低碳,把握未来新机遇
中建环能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发布《中建环能“双碳”战略洞察报告》及ESG报告,大力拓展绿色低碳新兴业务,在行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联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主编《环境污染治理装备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作为行业内首部聚焦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装备碳排放核算与评价的标准,该标准的立项不仅填补了环保技术产品碳核算与评价的标准空白,也为助力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关键支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含盐量高、污染物复杂、行业差异大、处理难度大,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发展趋势。中建环能聚焦钢铁、煤炭废水回用业务场景,以“短流程减碳、装配式再生,打造优势工业水场景”为目标,致力于开发短流程、装配式、低碳化的技术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其承建的中建集团首个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济宁能源高盐水治理项目,年回收水资源近350万立方米,产出硫酸钠纯度超99.5%;累计完成110余个矿井水处理项目,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实践样本。中建环能独创的污泥低碳干化焚烧处理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自2021年以来污泥相关核心产品产值近4亿元,单个项目处理规模突破500吨/天,已完成10余省市多个污泥减量化项目,其中鞍山市政污泥资源化处置项目入选2023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首批推荐名单。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对污泥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不仅有效减少处置过程的二次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面对国家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新要求,环保产业行业发展新趋势,中建环能将继续聚焦“4+1”战略布局,依托产品技术优势与场景解决方案能力,深耕厂网河湖整体网联、城镇污水高效处理、钢铁煤炭废水回用等优势场景,打造水处理行业标杆项目,增强差异化竞争力;推进污泥低碳干化焚烧领域示范试点建设,推动固废处理处置及资源化业务收入增长,巩固细分领域市场地位,不断做大做强,努力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环境保护优质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