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债市 » 正文

敬畏和期待——债市回眸与展望

作者:富国基金 来源: 头条号 49401/03

寒暑易节,新故相推,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大家的生活深度重构,资本市场也跌宕起伏。但春天正向我们走来,热闹的烟火气逐渐回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着市场的信心。站在新的起点,心怀信念,笃定启航。聚焦于债券市场,

标签:


寒暑易节,新故相推,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大家的生活深度重构,资本市场也跌宕起伏。但春天正向我们走来,热闹的烟火气逐渐回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着市场的信心。站在新的起点,心怀信念,笃定启航。

聚焦于债券市场, 2022年留给我们不少经验和思考,饱含敬畏之心;展望2023年,面对年末调整后的市场,以及票息赋予债券长期温柔的属性,我们依旧充满期待。

2022年:全面净值化下,牛熊博弈间1)2022年是众多债券投资者印象深刻的一年:

这一年,债券依旧是常见资产中市值规模最大的资产。债券总市值突破140万亿元,债券基金突破8.5万亿元;

这一年,是“非典型的牛熊市”,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上涨3.36%。10年国债利率仅下行6bp,1年国债利率仅下行13bp,但过程却是一波三折的;

这一年,众多稳健投资者投资体感明显。“资产荒”驱动利率走向极低位,当调整来临时,还未适应全面净值化的市场引发赎回潮,“羊群效应”进一步放大波动;

2)从债市表现和驱动因素来看,全年行情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1:年初-1月底,央行宣布MLF降息10BP,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疲弱,债市在“基本面+资金面”双轮驱动下迎来 “开门红”;

阶段2:2月初-6月底,从超出预期到低于预期的社融数据读数,从意料之外的疫情爆发到疫情拐点显现,从“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到政策落地交易“小复苏”。长端利率在政策引发的猜想和疫情冲击的基本面现实中走势纠结,但“宽财政”之下的极致充裕的资金面和“资产荒”驱动短端利率一低再低,信用利差压无可压,收益率曲线明显陡峭化;

阶段3:7月初~8月中,房地产断供风波发酵,疫情局部反复,央行在8月中旬分别调降MLF和OMO利率10bp。预期之外的降息将债市推向新起点,长端利率打开下行空间,一度来到年内低点2.59%;

阶段4:8月中旬-11月中旬,极致宽松的资金面收敛叠加“稳增长”政策再加码,触底的利率开启上行,但疲弱的经济基本面现实和疫情的反复约束了上行空间。

阶段5:11月中旬以来,疫情防控优化+地产“三箭齐发”撼动债市逻辑,压抑许久的基本面预期迎来改善,债市陷入较大幅度调整,理财赎回放大波动,信用债受损更大。

2022年,留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思考:1)现象和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更为重要,如今年起伏变动的社融数据以及“宽财政”下充裕的流动性;2)当利率走到逼仄的水平时,守护安全比博取收益更重要;3)信用跟着利率走,信用定价中除了信用本身,流动性溢价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在利率和信用利差低位不做信用下沉;4)净值化下,在充满不确定的市场中,除却相对业绩增厚,流动性管理亦很重要。

2023年:给回调温柔以待经过年末调整,10年国债利率自底部2.59%上升至2.83%,1年AAA同业存单利率自1.90%上升至2.54%。深度回调的背后,是相对乐观的经济基本面预期和“资产荒”驱动的交易拥挤压力的释放,同时,也是打开逼仄的现状,给未来留出空间。

向后看,债市的中期走势取决于感染高峰结束后的经济修复节奏,运行逻辑已从第一步的“预期驱动”向第二步的“现实验证”转向,第三步则是盯住在新的基本面现实下,货币政策的动向。

在长期视角下,债券始终温柔,我们始终充满期待。票息是债券稳健的底气所在,随着持有时间的拉长,票息对于波动的平抑以及对于收益的增厚作用也会愈加明显。无论是经历2013年的“钱荒”,2016年的“灾债”,还是2020年5月债市的见顶回落,债券指数(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收益曲线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创出新高,这是既定的现实亦是未来期待的信心来源。

烟波浩渺处有坦途也有激流,岁月深长,万物可期,每一位努力用心的人终有所获。2023年,带着热爱和期待再出发!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