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2023第一个交易日来了一个开门红,然而成交量虽然依然不足8000亿,大的行情还看不到影子。不同于股票2022整年的低迷,CTA在去年1-4月的曾有过高光时刻,可惜的是在余下的时间里,不少CTA私募创造了历史最大回撤,有些甚至从+20%跌到了-4%。。。

知名CTA私募回到“解放前”
CTA产品在募集宣传时往往被称作是“危机alpha”,因为与股票类资产相关性较低,所以在过往股票遭遇大跌时,CTA策略产品通常较为坚挺。
在2022年一季度,CTA的避险属性又一次被验证,股票策略基金大跌,同期趋势策略类的CTA产品却大涨。
去年一季度的海外通胀+俄乌战争引发的供应紧缺,助推了那波商品期货的趋势行情。
当时CTA的热度远超股票,多家短期业绩突出的CTA私募也在加大力度募资。
去年3月开始,在厂长的知识星球里CTA的相关咨询增多,当时厂长就提醒大家,尽量配置混合策略的CTA产品,中长周期CTA可以适当赎回。

洛书的一只产品2022年收益从最高20%+跌成了-4%+。

2022年,同样年内最大回撤20%+且负收益的CTA私募还有展弘和启林,业绩曲线和洛书的也较为类似。


去年中对启林开发CTA产品线厂长也曾抱有过一些期待,启林的CTA偏中频,中长周期趋势跟随为主,统计套利为辅。
与其他规模较小的CTA相比,启林本身量化策略等已经较为成熟,CTA属于刚起步,容量较大,管理人也非常有动力把业绩做好。
当时他们家的CTA管理规模只有5亿左右,启林那边表示策略容量差不多30-50亿。
然而从近半年的产品净值情况来看,启林的CTA暂时没发现有太多特别的地方,可能规模红利更适合“超高频”的CTA私募。
收益40%,最大回撤不超20%的知名CTA私募
虽然不少CTA去年业绩“清零”甚至出现亏损。但依然有几只CTA基金,经受住了严峻的市场考验,在最大回撤不到20%的情况下取得了超40%的收益。
在百亿规模的量化私募里,凡二和因诺都有产品做到了“高收益低回撤”。

不过因诺最近有发行自家的CTA资管产品,保证金比例15%-20%,他们家CTA走得是短周期路线,所以在规模小的时候可能更能发挥出特点。
而在10亿-50亿之间,最大回撤20%以下,收益40%+的包括智领三联、均成、远澜等CTA私募。
智领三联有两只产品去年斩获了60%+的爆炸收益。他们家的特点是以国债期货跨品种为主要策略,贡献了产品80%左右的收益。


至于均成和远澜,都比较老牌了,去年旗下各有一只CTA产品收益超40%。
其中均成的纯CTA产品早已封盘,目前只有指增+CTA的混合策略基金,主要CTA过往几年业绩都太好了,容量也有限。
远澜去年的业绩倒是相对一般,相对更加擅长中频和中高频CTA,时间序列趋势为主,横截面多空等为辅。
纯CTA策略产品无法做底仓
去年以前,CTA策略的平均收益已经连续多年为正。
因此有不少朋友会配置部分CTA产品作为资产组合的底仓。
然而没有一种策略是万能的,CTA可能平均收益很好看,但每家策略都不太一样,均有各自策略适合的市场环境,你配置的CTA产品可能去年很厉害,今年就拉垮了。
没有一家CTA私募可以拍着胸口说每年都能做到10%+的收益,所以大家得理性看待CTA产品。
CTA从来不是价值投资而是零和博弈,不存在时间的玫瑰。
每年可能就是1-2波趋势行情,如果选择中长周期的CTA产品还需要投资人自己择时。
所以越来越多的CTA私募采取多策略混合来应对各类市场环境,降低产品的波动,从而尽可能给投资人更好的持有体验。
如果是非专业投资者,可能多策略CTA产品会更加合适一些。
当然,几家厂长较为了解的CTA私募均在去年11月或12月接近或创造了历史最大回撤。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近期可以多关注下偏中长周期的CTA私募,今年后续可能也会有一两波趋势行情,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中长周期CTA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