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私募基金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私募基金的起源。
如果要投资私募基金,得是合格投资者,也就是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同时,投资于单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
从挑选的难度上,私募基金也比公募基金要更难一些。国内公募基金数量有10000多只,但私募基金的数量达到10万只以上。相应的基金分类也会更多。
根据底层投资品种的不同,大致可以把私募基金分为四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其他私募基金。

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四类私募基金。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第一类,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这也是跟公募基金最像的一类基金品种。底层投资的,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等。
我们平时说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募」,发行私募基金,通常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是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的一类私募基金。底层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都是比较标准的、可以公开交易的投资品种。信息比较公开透明,降低了决策成本。
整体上,这类私募基金的风险,在私募基金中也属于相对小一些的。
不过,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挑选到合适的私募产品,依然是非常难的。因为这类私募基金的数量太多了,截止到2021年底,数量达到7万多只。数量远远超过了公募基金。
普通投资者,在没有掌握专业知识、不了解品种的情况下投资,就可能承受较大的风险。
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里,有很多策略类型。有几类,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优先考虑。
(1)FOF策略
跟投顾组合类似,底层分散投资基金。
实际上,像主动优选等投顾组合策略,也可以开发成私募FOF类产品。
相比投顾组合,私募FOF因为门槛高一些,单个FOF基金规模不会太大。
关于FOF策略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后面也会给大家详细介绍的。
(2)指数增强策略
公募基金里有指数增强基金,私募中也有。
私募指数增强策略,增加了高频交易策略。如果规模相对合适(通常在几十亿以内),超额收益比较稳定的私募指数增强基金,也是一种选择。
不管是公募指数增强还是私募指数增强,投资的时候也都是参考指数的估值情况来行动。
(3)公募奔私募的优秀基金经理
有的基金经理之前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出色。之后从公募基金离职,创办自己的私募。如果成立私募基金后,业绩仍然比较稳定,也是一类可以考虑的私募基金。
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些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募」后,收益不太理想。通常基金经理奔私募后业绩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第二类私募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主要投资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股权跟股票比较类似。只不过,股票,是上市公司发行的,流动性比较好,大部分投资者可以自由的买入卖出。
但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上市。也有很多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主要就是针对于非上市公司的。
相对于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等来说,股权投资的风险更大,而且投资期限更长。
一旦把资金投给了某一个非上市公司的项目,那资金用途、去向不太容易被监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某个非上市公司,结果对应公司卷款跑路。
即便项目本身没有问题,非上市公司经营不善破产倒闭的情况也不少见。
整体上来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风险,也比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要大一些。尽量不要把大部分的家庭资产,投入到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
目前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者,很多是大型机构。机构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多个不同股权基金的方式,进一步减少风险。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比较难复制这种操作。
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
第三类,是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主要投资的也是各类基金,包括各类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
从策略上,有些类似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里的FOF基金。不过主打多元资产配置。
这类品种数量比较少。截止到2021年12月,市场上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的数量不到30只,投资者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小。
其他私募投资基金
其他私募投资基金,主要投资的是,除了股票、债券、基金、股权等之外的其他品种。比如,艺术品、红酒等特定商品。
这类型私募基金的投资品种,通常都是非标准化的,投资难度和风险比较大。也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
总结
整体上看,在私募基金中,数量最多的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很多是机构投资为主,风险也会更高一些;• 普通投资者投资私募基金,更多的是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入手。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FOF策略、指数增强策略、优秀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募发行的私募基金,从这些入手对普通投资者会更容易一些。
不过,即便是这些品种,数量也远远比公募基金多,挑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对普通投资者,最好是能熟悉私募基金底层,到底用的是什么投资策略。投资的时候也要更加谨慎一些。如果拿不准的话,可以先从公募基金入手,熟悉了解投资策略~
那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在费用等方面会有什么不同,哪个收益会更好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PS:对指数基金感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和《定投十年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