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国钢铁业的“硬核标杆”——南钢,迎来了双重里程碑,67载栉风沐雨的实业征程,刻着它从地方骨干到大国重器的蜕变;25年资本浪潮中的上市荣光,见证它以并购为笔、以创新为墨,写下的中国制造业成长范本。当我们循着南钢的发展脉络回溯,会发现“并购”从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它每一次跨越升级的“关键密钥”。如今站在二十五周年的节点上,不妨重新走近这股“南钢力量”,看它如何在时代浪潮中踏浪而行。
初识南钢:新中国冶金十八罗汉
南钢的起点,就刻着“时代印记”——1958年,它在长三角的经济沃土上诞生,以“南京钢铁厂”之名,跻身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冶金行业18家地方骨干企业之列,成为群众口中亲切的“十八罗汉”之一。彼时的南钢,钢产能仅10万吨,却揣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两创精神”,开启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钢水在南钢的炼钢炉中沸腾,第一支钢材从轧机上缓缓送出——这不仅是南钢的“从无到有”,更是江苏钢铁工业“从零到一”的里程碑。此后的南钢,脚步愈发稳健,1996年,产能一举突破100万吨,同年7月,南京钢铁厂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告别“工厂时代”,迈入公司化运营的新阶段。
1999年,南钢按下“股份制改造”的快进键,划出7个核心生产单位的资产与负债,组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南钢股份(600282)”的名字首次登上历史舞台。2000年9月,伴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钟声,南钢股份(600282.SH)挂牌上市,成为A股市场的“钢铁新丁”。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有了资本的加持,南钢的成长按下“加速键”,2000-2022年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8%,净利润年均增长10%,钢与钢材产量年均增速超20%,最终成长为具备250万吨钢、250万吨钢材综合产能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昔日的“地方骨干”,已悄然成长为行业里不可忽视的“实力派”。
初尝并购:复星集团入局
在实业领域深耕的同时,南钢从未停下资本运作的探索。2002年,国企“三联动”改革的号角吹响,南京市委明确“2-3年内将全市企业国资占比降至30%”,南钢迎来了“混改”的关键窗口期。从精简人员、合并机构到削减冗余管理岗,南钢以民营企业的高效思路,完成了一次“自我革新”。
2003年,南钢迎来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跃”——上海复星集团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局,这场国内资本市场“首例要约收购”,不仅打破了当时国企改革的固有模式,更给南钢注入了急需的资金与市场化基因。
同年3月,南京钢铁集团与复星系三家公司共同成立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四方持股40%、30%、20%、10%;随后南钢集团以所持南钢股份3.576亿股国有股及部分资产增资,最终“复星系”拿下南钢联合50%股权,间接成为南钢股份实控人。
复星入主后,南钢的发展如同“加了助推器”,借助实控人的资金实力与资本经验,南钢迅速瞄准“中国制造业升级”与“进口替代”赛道,不仅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单体中厚板生产基地之一,更成为国内极具竞争力的特钢长材基地。2004年,大转炉-卷轧中板工程全线贯通,200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用;2005年,公开增发1.2亿股,募集7.55亿元投向宽中厚板(卷)项目;2010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实现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控股股东变更为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
真正让南钢“出圈”的,是它对“超级工程”的担当,2016年,南钢一举中标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巨型水电站)的水电钢订单,又拿下川藏铁路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全国首座免涂装耐候桥)的耐候桥梁钢订单——从此,“南钢制造”与“国之重器”紧紧绑定。
截至2022年,南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884亿元营收、33亿元利润总额,钢产量突破1100万吨(全国第20位),而利润总额稳居行业第8,在500万吨以上钢企中,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更是摘得桂冠。但此时的南钢,已站在新的十字路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兼并重组成为大势,南钢的“下一次并购”,正悄然酝酿。
股权风波:复星退出 中信沙钢之争
如果说复星入局是南钢并购史的“序章”,那2022-2023年的“股权争夺战”,便是最跌宕起伏的“中篇”。2022年10月,复星国际一纸公告引爆行业:沙钢集团拟以135.8亿元收购南京钢联60%股权,80亿元诚意金已到账,南京钢联49%股权也已质押给沙钢——一切看似尘埃落定。
转折发生在2023年4月,中信集团旗下湖北新冶钢“半路入局”,通过增资控股南钢集团,随后行使小股东优先购买权,与复星私下签署股权收购协议。交易完成后,南钢集团将持有南京钢联100%股权,成为南钢股份间接控股股东,实控人也从郭广昌变为中国中信集团。
骤变之下,复星迅速向沙钢发出交易终止函,并退还80亿元诚意金及利息。被“打乱计划”的沙钢不愿妥协,随即提起诉讼,复星、沙钢、中信三方陷入博弈,关系剑拔弩张。经过多轮民事诉讼与数月拉扯,各方最终选择和解——国有控股的中信集团,正式接过南钢的“接力棒”。
这次重组,不仅让南钢回归央企序列,更让它跻身产能超3000万吨的“世界第一特钢集团”阵营。而背后折射的,是中国钢铁业兼并重组的坚定方向:通过业务整合,既解决同业竞争,又推动企业走上“专业化+规模经济”的道路,南钢的这次“转身”,再次成为行业改革的“鲜活案例”。
结语:风雨激荡二十五年
25年,于钢铁而言,是从矿石到钢材的千锤百炼。这25年里,南钢始终以“投资者为本”,用业绩与分红践行承诺:上市至今,股价累计飙升384%,市值突破300亿元,较上市初增长近7倍;23次现金分红,总额超136亿元,将累计归母净利润的50%以上回馈给投资者——这份“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的诚意,比钢铁更厚重,比时间更绵长。
从地方骨干到大国重器,从民企赋能到央企引领,南钢的25年,是中国钢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更是国企并购重组的“范本”。如今,新的征程已启,下一个25年,南钢必将带着“钢铁的温度”与“创新的速度”,继续书写属于中国制造业的“硬核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