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祎 每经编辑:廖丹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2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第13届金鼎奖颁奖礼”上,由《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报告》全文近5万字,由普益标准提供数据支持,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提供研究支持,记录了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六大资管子行业的政策导向、运行情况及创新发展,从资金端、资产端、产品端、机构端四个维度对市场发展逻辑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解读,并展望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未来发展,对于跟踪和观察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约115万亿元,自2020年以来保持着震荡攀升的态势。《报告》指出,资金端的规模扩容和资产端的优化转型将共同推动本轮财富管理发展浪潮的到来,财富管理行业也有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引领金融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上,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对《报告》内容进行了重点展示和解读。
图表来源:《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报告》指出,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与通道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券商资管规模显著下滑。与此同时,以主动管理能力见长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保险资管规模则始终保持良好的正向增长,并逐步成长为拉动资管行业规模增长的主力军。基于大量行业数据,《报告》对2022年以来各资管子行业的发展情况一一进行了盘点。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震荡筑底。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前两个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行产品数量分别为9093款、9288款,同比分别下滑34.70%、29.25%,产品净值化率分别达到94.58%、97.23%。总体来看,二季度新发行理财产品数量结束了此前连续数个季度的下滑。从2022年前两个季度新发行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固收类产品在新发行理财产品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4.19%、95.70%,占据绝对主体。总体来看,权益类、混合类产品的业绩基准明显高于固收类产品。
图表来源:《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信托资产余额逆势反弹。经过连续四年的调整,信托资产余额在2021年首次实现了止跌回升,虽然在2022年一季度未能延续回升势头,不过二季度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反复冲击的背景下,信托资产余额出现了意外的反弹,二季度末余额共计21.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8%。从信托资产功能结构来看,期末融资类信托、投资类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资产余额占比分别为14.99%、42.35%和42.66%。公募基金资产净值续创新高。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达到27.29万亿元,相比2021年末增加约1.73万亿元。其中,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3.2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约1300亿元;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24.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约1.60万亿元。
图表来源:《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私募基金回归私募投资本源。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在2022年8月末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0.41万亿元。不过,今年以来,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出现明显下滑,截至8月末,我国私募基金证券管理人相较年初增加38家;但股权、创业管理人和其他管理人分别减少297家和111家。券商资管规模总量下滑。截至2022年一季度,券商资管规模合计7.85万亿元,相比年初下降4.70%。其中,券商定向资管计划规模为3.71万亿元,较年初下降8.04%。从总量上看,作为通道业务重灾区的券商定向资管计划规模持续压降,而券商集合资管计划规模已十分接近定向资管计划规模,意味着新的发展动能正逐渐取代旧的发展动能。2022年前两个季度,债券型产品在新发行券商资管产品中占比分别为63.65%、71.81%,始终占据主体。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攀升。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8月合计新发行保险资管产品532款,同比增长2.31%,市场发行稳中有增。截至2022年7月末,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合计26.55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6.69%,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4.34万亿元,相比6月末的峰值减少1178.53亿元。从投资余额的构成看,2020年以来,债券投资余额占投资余额的比重持续提升,今年7月末占比为45.39%。
图表来源:《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
图表来源:《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发布:资管机构向投顾转型是必然趋势,FOF类产品有望成业务拓展的“新战场”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35012/22


每经记者:张祎 每经编辑:廖丹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2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第13届金鼎奖颁奖礼”上,由《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报告》全文近5万字,由普益标准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