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一)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运行的六大特点2022年全球经济进入拐点,供给中断、地缘政治紧张、通胀压力激增等新挑战不断。人们之前熟悉的种种情景,如贸易和资金流的快速全球化、利率长期保持在低位、央行不断扩大的资产负债规模以及宽松的财政政策等,都已渐行渐远。宏观经济变动给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呈现六大特点:第一,规模增长大幅回落,北美和欧洲是主要拖累。2022年全球资产管理规模为98.3万亿美元,降至2020年水平,同比下降10%。其中,北美资产管理规模为46.5万亿美元,欧洲为22.2万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11%;日本和澳大利亚资产管理规模为7.1万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3%。而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亚太地区(除澳大利亚和日本以外)均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5%、5%、2%(见图1)。






专栏一:低利率环境下成熟资产管理机构的应对
日本2001年以来长期处于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期,资产管理机构主要通过加大海外市场投资+拉长债券久期+物业投资提振投资收益。以日本寿险公司为例,日本生命、第一生命、明治安田(2000年数据为明治+安田两家公司之和)、住友生命2000—2013年持有的十年期以上债券占比从11.7%提升至70.9%;2008年至2019年,日本寿险业的投资资产中,海外证券(其中债券占比90%左右)投资占比从12.8%提升至25%。比如: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占比从2003财年的19.8%波动上升至2019财年的28.3%。第二,老龄化问题普遍存在,发达经济体已构建起较为成熟的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养老金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美国1942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日本则是1970年,这催生了大量的养老需求,养老金逐渐成为资产管理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21年末,美国、日本、欧洲的资产管理机构AUM中,来自养老金的资金贡献约50%。养老金资产规模较大,通常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为平衡收益和风险,获得更高的收益水平,海外养老金实践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以直接投资和委托投资相结合,将权益、另类等风险较高的资产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二是由于基金信息透明、专业投资能力强,养老金基金化管理成为常见模式;三是以多资产配置实现长期投资目标和风险控制。
德国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利率不断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至负值,资产管理机构应对低利率的措施主要有三:减配固收、增配权益,同时增加另类资产。以德国寿险公司为例,其通过适当增配风险资产方式稳定投资收益。2009年,固收类、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分别为87.1%、5.6%;2020年,二者分别为82.5%、11.9%,固收占比下降4.6个百分点,权益类占比上升6.3个百分点。此外,德国寿险公司不断探索另类投资方式。权益投资中参股投资配置增速快于股票投资,2009—2020年,参股投资占比由2.4%提升至4.6%。
专栏二: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公共养老金的专门投资机构
在高度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GPIF)于2006年成立,是日本公共养老金的专门投资管理机构。截至2021财年,GPIF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97万亿日元。总结其投资运营经验,主要有三:
一是投资理念对资产配置和投资收益产生长期重要影响。GPIF认为,投资理念有助于有效确保其管理层的专业性,并提高投资政策的一致性。因此,GPIF明确提到“从长远角度以最小的风险确保养老金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收益”。
二是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保障高效化管理和专业化投资。GPIF于2006年确定了基金管理的独立性地位,使其尽可能在长的时期内管理基金,有助于形成高度专业化的投资团队。而厚生劳动省的责任仅在于制定基金的中期发展目标,通过由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来监督基金运营管理和评价基金运营绩效,从而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目前GPIF采取委托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为辅的运营模式,以增强公共养老金投资的市场化程度。
三是积极尝试增配权益资产及海外资产、探索另类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方式提升长期投资回报。一方面,GPIF自2013年开始研究另类投资,并进行积极尝试。2020年3月首次进行了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委托,并积极与欧美的26家大型养老基金开展合作投资。另一方面,增配风险资产。受益于国内及海外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升,2014—2019年GPIF投资收益率从1.64%上升至2.16%。
专栏三:富达国际把握政策窗口期,快速开展养老金业务
美国的养老投资领域,富达国际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1981年美国401(K)计划刚一生效,次年就可通过富达共同基金产品线进行购买。截至2019年末,富达国际管理了DC计划27.2%的资金,而且富达国际2021年管理的资产中,有近一半(2万亿美元)为养老资金。第三,ESG投资仍是长期增长点。在经历了三年的快速增长后,北美可持续发展基金市场呈现进入休眠期的迹象。2022年上半年,北美可持续发展基金净流入80亿美元,为上年同期的1/4(见图7)。随着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升以及利率的上行,过去几年推动可持续发展基金收益增长的行业板块(如新能源)的表现发生逆转。此外,ESG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吸引了政府及监管机构的注意。欧美各监管机构公开处理了几起涉嫌“洗绿”的行为,并不断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但从长期来看,更清晰的标准和更高质量的数据将更有益于ESG投资的长期增长。
富达国际的养老金产品不断向“一站式解决方案”“后退休解决方案”进阶。1988年,富达国际推出了目标风险系列基金(Fidelity Asset Manager);后又与富国银行和巴克莱全球投资(BGI,现已被贝莱德并购)先后推出了目标日期基金,开启了美国养老储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2007年,为满足退休后人群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富达投资又率先推出了退休收入系列产品;2017年后又将其与美国传统IRA账户的强制最低提款要求相结合,形成了集储蓄、投资和自主赎回功能为一体的后退休解决方案。

专栏四:欧洲ESG投资的特点及其实践
欧洲ESG投资的特点:最为常用的策略为负向筛选/排除筛选,其次为公司参与和股东行动策略。例如:Pictet、Nordea等众多资产管理公司列出了明确的排除清单或筛选政策;而影响力投资和主题投资的应用较少。从趋势上看,排除筛选策略的使用比例在逐渐下降,公司参与一直为欧洲主动型可持续基金所重视,ESG整合策略应用在2016年以来提升最明显。
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公司(BNP Paribas Asset Management):法国巴黎资管自2002年推出了首只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后,一直为ESG投资的积极参与者,该公司认为可持续投资有四大支柱:(1)ESG整合,为可持续投资的核心;(2)管理(Stewardship),积极与发行人保持沟通交流;(3)负责任的商业行为;(4)前瞻视角“3E”:能源转型、环境可持续性、平等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问题。基于四大支柱,法国巴黎资管将可持续产品分为增强型ESG基金、主题型ESG基金、影响力投资ESG基金三大类。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瑞士百达资管的可持续投资策略包括ESG整合、正向倾斜、同类最优、积极影响力投资、代理投票、公司参与等。百达资管ESG整合的基础为其开发的专有ESG打分卡,由专家委员会专门管理,每季度开会讨论模型,从公司治理、产品和服务、经营风险、争议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实现在行业内和跨行业、跨地区对公司进行统一比较。百达资管还制定了明确详细的排除政策框架,基于有争议经营活动及其收入阈值、国际规范等,将严重不符合ESG标准的公司或主权发行人排除在外。
专栏五:美国ESG投资的特点及其实践
美国ESG基金投资具有两大特点:行业配置方面,青睐科技公司,规避传统能源。美国的ESG基金在行业配置上倾向于信息科技、通讯服务等低碳行业,规避碳密集行业,尤其是对传统能源依赖度强的公司。例如Parnassus禁止公司所有基金投资于有10%以上营收来自于化石燃料、核能源等业务公司。根据MSCI的研究报告,标普500指数的科技板块成分股受到全球众多ESG基金的青睐。ESG基金投资广泛的公司包括Alphabet、微软、赛默飞世尔科技等。策略运用方面,ESG整合、筛选策略相结合。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统计,截至2020年,美国可持续投资应用最广的是ESG整合,其实是ESG负面筛选策略;而正面筛选、筛选标准和影响力投资在美国ESG资管中的应用很少。ESG整合操作复杂,可实现ESG研究和传统投资分析法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组合的风险收益表现。第四,在房地产收缩周期中,另类资产投资往往借势发展壮大。放眼全球,过去一个世纪已经历了多次房地产泡沫事件,包括1923—192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1986—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与失去的二十年、1991—1997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与亚洲金融危机、2001—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与次贷危机。在不同的情形下,资产管理机构对房地产泡沫问题的应对也不尽相同。抓住经济下行期的逆周期投资机会、从而成功穿越经济周期的机构有之,如在美国房地产危机中发展起来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如黑石集团(近期受累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黑石在地产业务中不断暴露出问题);受房地产拖累形成银行业危机的亦有之,如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中的银行业。
Parnassus:纯ESG共同基金的先驱。(1)Parnassus投资公司1984年创立于旧金山,拥有超过37年的历史,为全球最大的纯ESG共同基金,2016年管理资产规模即超过200亿美元。(2)基金产品:目前Parnassus旗下一共五只不同策略的基金产品,即核心股票基金、中盘基金、奋进基金、中盘成长基金和固定收益基金,其中成立于1992年的Parnassus核心股票基金多年蝉联美国净资产规模最大的ESG基金。(3)投资策略:Parnassus的研究流程先从负面筛选开始,再进行深入ESG研究,选定投资对象后,根据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选择买入时点。
Calvert:美国成立最早的社会责任投资基金。(1)Calvert基金成立于1976年,是美国成立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社会责任投资基金之一,资管规模达到390亿美元。(2)基金产品:提供36只ESG基金选择,包括11只主动型权益基金、7只被动型权益基金、12只固定收益基金、6只多元资产配置型基金。(3)投资策略:将ESG研究和传统财务分析相结合,将其研究覆盖的4000+公司划分为195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公司具有相同的ESG风险和相似的公司规模。Calvert通过约200个ESG关键指标衡量公司的ESG表现。重要性矩阵是Calvert研究方法的核心和基石,Calvert对各小组的各项ESG指标进行不同的重要性分配。
专栏六:日本从地产泡沫到银行危机
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等泡沫被刺破引爆日本银行危机。从1991年到2002年,累计180家大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相继破产。
虽然日本银行危机始于房地产泡沫破裂,但由于僵化的金融体系,导致其过于被动应对问题是根源。二战后日本形成大藏省独揽大权的监管体系,以及间接金融为主+主银行制度的金融体系,同时政府主导的护卫船团模式为银行提供不破产的保险。该模式在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但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可支配资源充裕、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等,原有的高度行政化保护机制的弊病逐渐显露,如缺乏透明度、缺乏竞争及优胜劣汰机制等。正是日本金融体制的固有问题,加大了在泡沫时期银行的过度信贷行为,也使日本在面对不良债权问题早期缺乏危机敏锐度和执行力,以至于不良资产风险越来越大。
最终日本走向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随着大型银行的倒闭,护卫船团模式解体。1997—2002年,日本以“金融大爆炸”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引导不良资产处置从政府主导、全面救助转向自由竞争、效率主导的模式,推动监管机制改革,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及过渡银行制度等来处理破产银行问题。2002—2006年日本政府铁腕处置不良资产,进一步完善金融厅为核心的监管体系。随着存款保险机制、整理回收银行(RCC)有效处理不良贷款,以及国内外经济回暖等,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才大幅下降。
专栏七:美国另类投资机构在房地产泡沫破裂中发展壮大
由于历史上通常具有抗通胀、抵御利率波动等金融属性,房地产成为国际另类投资机构的重要投资领域。因此,很多另类投资机构设立房地产板块,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房地产投资。另类投资机构的发展壮大多伴随着金融经济危机及行业周期的起起落落,凭借其专业的行业研究能力及对经济、行业周期的准确把控,获得了更多的优质资源与价值提升空间。第五,内部多经理人或多策略管理模式破解过度依赖基金经理“明星化”难题。随着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展,投资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性,通过多位风格互补的基金经理互相配合,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同时拓宽管理规模的边界。其次,在行业竞争加剧、人才流动加快的背景下,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是对过往基金经理“明星化”生态的一种修正,可以预防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黑石集团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房地产泡沫危机中开始了其房地产业务。当时,美国政府组建了重组信托公司(RTC)来应对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黑石集团也于1991年组建了房地产部门,募集房地产投资基金,从重组信托公司收购不良房地产。
早期,黑石房地产投资多采取“买入—修复—卖出”的策略,专注于以低于重置成本的价格收购优质资产,通过加强管理和投入资金,解决资本结构、运营等问题,改善资产质量之后利用市场上升周期择机出售,持有年限超过三年,并经历了从收购个别写字楼向收购整个房地产公司的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黑石集团又建立起了房地产债权策略(Blackstone Real Estate Debt Strategies, BREDs),将业务重心放在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之上,为客户提供夹层融资、高级贷款、流动性支持,设有高收益的优质房地产债权基金、流动房地产债权基金、抵押信托以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阿波罗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拓展了房地产业务。为把握房地产领域的债权投资机会,阿波罗大量募集基金,与银行合作开展房地产信贷融资业务,增强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能力。同时,阿波罗将房地产业务与其私募股权投资协同运作,利用私募股权投资中房地产资产组合、房地产运营平台及房地产公司的收购和重组机会,广泛开展针对商业房地产及住宅的债权和股权投资。
专栏八:部分领先资产管理机构的多经理人或多策略管理模式实践
美国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最早于1958年开始尝试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同一只基金通过分仓的方式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参与管理,每位基金经理在自己的分仓范围内进行相对独立的操作。第六,全球资产管理行业Alpha与Beta分化的格局仍在深化,指数基金继续崛起,主动基金表现不佳。(1)2022年上半年主动管理型基金表现不如对标基准的情况仍在持续,主动型权益基金中这一占比为55%,而固收类基金中为70%。被动投资基金方面,1990—2022年间,大约每十年ETF资金净流入占比以翻三倍的速度增长。2010—2022年,ETF的净流入占比高达90%。(2)相较于主动型基金,被动基金具有费率低、底层资产透明(不存在风格漂移)、交易灵活的优点,因此有助于快速提升资产管理规模。虽然费率低,但如果规模增长量较大,将打开利润空间。而对于主动基金来说,由于工具化产品越来越便宜,剔除管理费后将越来越难以产生超额收益。这就导致为追求收益,主动基金必须向多资产、多策略、另类资产等方向转变与深化。如图8所示:(1)左边的基金为被动指数基金,基本没有Alpha,并且零跟踪误差,但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2)右边的基金则拥有较好的Alpha,但会多资产、多策略,从而拓展更加多元的收益来源,比如:以一级私募市场为主的黑石,以多资产进行配置的二级资管桥水对冲基金等。(3)低跟踪误差、而又无法获得较高的Alpha收益的基金将是基金的死亡高发区域。但在此区域,低费指数增强类基金(即Smart Beta类基金)存在机会,因为其能够以较低的管理费产生一定的Alpha。
资本集团旗下的基金通常有3到13名经理;除了研究外,还会尽可能做更多的实地调研工作。这些基金经理具有多样化的背景、不同的投资风格和策略,在相关投资问题上也有着明显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基金经理经常交流投资见解,但他们会根据各自的观点做出独立投资。在这样的模式下,他们构建的投资组合汇集多元化的投资理念,使投资组合可在不同的市场下表现卓越。
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也采取了这种独特的多经理人管理模式,它根据不同的投资策略来划分不同团队的业务范围,分别专注于权益资产、固定收益、房地产、量化权益投资、商业抵押、私募固定收益、共同基金和国际投资,而且这八个专业团队均以独立法人形式从事相应的专业投资。依据投资策略来进行部门划分使各个团队能够专注于各自的优势业务,也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其中,权益、固定收益、房地产等相关策略分别由两个团队来具体负责不同的细分策略。

专栏九:美国资产管理巨头指数基金发展经验
全球排名前三的资产管理机构,其指数基金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其中,贝莱德的指数基金规模占比约为65%,先锋领航的指数基金规模占比约为79%,道富环球的指数基金规模占比约为90%。20世纪70-80年代美国股市牛短熊长,进入新世纪后由科技股泡沫破裂及次贷危机引发的两次金融危机再次重创股市,期间主动型基金收益下滑。随后,被动投资逐渐兴起。第七,包括PE和私募另类投资等在内的私募市场韧性较强。相对于公募市场投资组合价值的下降,私募市场的规模仍然表现了一定的韧性。2022年上半年,私募市场募资规模达到6000亿美元,与2021年相差不大(见图9)。在市场疲软之际,投资者为了应对当前宏观环境,对收益导向、通胀保值以及可抵御利率波动的投资策略(如基础设施以及某些类别的房地产和信贷资产)的需求明显增加。
贝莱德1988年成立后就率先开拓指数投资与量化投资策略;2000年后,通过并购美林投资管理和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将主动投资和指数投资进行结合,进而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投资解决方案;2009年收购巴克莱全球投资者公司(BGI),获得旗下全球最大的ETF交易平台iShares,进一步扩大了被动投资规模。随后,iShares ETFs成为贝莱德权益、固收类产品规模和业绩的根基和主要增长点。截至2022年末,iShares ETFs为其权益型基金的管理费收入贡献30%,主动型基金以5%的管理规模占比贡献了14%的管理费收入,债券型基金合计管理费贡献为25%。
先锋领航于1976年推出首只指数基金,即第一指数投资信托基金(后更名为Vanguard 500 Index Fund),不过早期该指数基金并不受市场认可,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股票交易成本下降,先锋的指数化概念逐步赢得投资者和市场认可。1985—1999年末,先锋500指数基金总回报率达1204%(vs.大盘股混合基金类平均回报率886%),该基金规模持续扩张,发行时仅1400万美元,1988年突破10亿美元,2000年跃升至1070亿美元。上世纪80-90年代公司又相继推出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国际股票指数基金等被动产品,发行多种挂钩低/中/高市值、新兴/发达市场的产品,在被动投资方面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2021年末先锋指数基金规模4.2万亿美元、占比50%(vs.贝莱德3.4万亿美元、占比34%)。
道富环球借助ETF成功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1993年道富公司依托先进的计算机与交易跟踪系统开发出了美国第一款ETF基金,1994年成立子公司道富环球投资管理,资产管理业务开始真正发力。之后,道富又不断开发符合共同基金与养老金客户口味的各种国内外市场联接基金,被动投资管理基金开始带动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


专栏十:外包首席投资官(OCIO)的发展
外包首席投资官(Outsourced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即投资外包的一种管理模式,由Jonathan Hirtle于1988年创立,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得到蓬勃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后,截至2022年3月,全球OCIO模式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66万亿美元,其中近九成资产来自美国的机构投资人,包括养老金、捐赠基金、保险公司和超高净值家庭。二、国内资产管理行业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一)资管新规推出五年来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四大变化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发布,通过匹配期限、限制通道等角度,从破刚兑、限非标与降杠杆三方面规范资产管理业务,从而拉开了国内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大幕,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正式进入以标准资产为主体、完全净值化的时代。截至2022年末,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为133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市场(见图11)。
美国Makena Capital成立于2006年,是由斯坦福大学基金团队转型管理而来的独立投资公司,只为客户(大学捐赠基金、家族办公室、主权基金和其他财富投资人)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并分享收益,不提供管家服务等其他增值服务。目前管理资金总规模70亿美元。该公司采用独立的OCIO模式进行投资,之所以采取OCIO模式,是因为规模低于10亿美元的非盈利机构或者家族办公室很难自己投资。
同期诞生的还有Agility (科罗拉多大学,2007),Global Endowment Management(杜克大学,2007),Investure (弗吉尼亚大学,2003)、Morgan Creek(北卡罗来纳大学,2004)以及Spider Management(里士满大学,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