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星光熠熠,800多位产业与资本领域顶尖人士齐聚一堂,出席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论坛。近年来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空天技术、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论坛以圆桌对话形式探讨这些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上市公司创造价值。以下是【巅峰对话:未来产业赋能上市公司】五大上市公司董事长对话的内容整理。
财中网,公众号:财中网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论坛在沪盛大举行 300家上市公司与250余家国资出席顶流盛会
主持人:天风证券副总裁赵晓光
天壕能源及聚辰半导体董事长 陈作涛
美迪西董事长 陈春麟
王子新材董事长 王进军
威达股份董事长 杨明燕
天通股份董事长 郑晓彬
话题一:嘉宾与上市公司简介
赵晓光(主持):非常荣幸主持,与五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头脑风暴。去年第二届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会议上,各位对未来战略的判断很有前瞻性,对产业和投资有指导意义。今天围绕未来产业方向讨论,先请五位简单介绍自己和公司。
陈作涛:我是天壕能源和聚辰两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天壕能源做清洁能源,AI的尽头是能源,我们拥抱新能源,天然气、生物质等是集团主营;聚辰半导体是做存储芯片设计的国际化IC设计公司。
陈春麟:我是美迪西生物医药董事长创始人。公司主营新药研发服务,从早期研究到新药临床批件(进入人体前),包括药物生产、设计、评价、筛选、申报。新药需经两次审批,我们做前一步,之后人才能用。
王进军:我是王子新材创始人,公司最早做传统产业,上市后找前瞻性产业,并购了电磁发射相关技术、电子器件,聚焦其在新能源、新科技的应用,近年投入大,想找新成长点。
杨明燕:我是山东威达董事长、实控人杨明燕。公司分三大板块:一是精密夹具零部件(含工信部首批单项冠军,全球市占超40%),还做机床卡盘等基础零部件;二是数控机床,2013年并购济南一机;三是智能制造,含新能源领域自动化改造升级、算法及软件服务,助力智慧工厂和数字化工厂建设。
郑晓彬:我来自天通股份。核心产业是电子信息材料,涉及软磁铁氧体、蓝宝石晶体、铌酸锂/钽酸锂压电晶圆材料,三者均通过自主创新跻身全球前列。同时采用“材料+装备”协同发展策略,生产材料的核心装备均自主研制。
话题二:探讨未来产业方向
赵晓光(主持):崔斌秘书长的论坛设计很好,各位都来自制造业,有做芯片、材料、设备的。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产业上下游触角深,能感受上下游变化。各位领导,站在你们角度,看好的未来产业方向是什么?
陈作涛:今天谈未来产业、科技产业,我重点说聚辰半导体。未来机会在AI、机器人,二者给半导体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聚辰布局早:大量存储芯片已用在AI服务器,SPD芯片广泛应用;AI眼镜主流厂家,我们全面布局且有成熟应用;新制程的NOR FLASH存储芯片有突破,在芯片大小、低功耗、稳定性上进步大,能满足AI服务器、机器人对存储芯片的需求(低功耗、稳定性等),我们和头部企业有好的合作,希望在AI和机器人大潮中不掉队,实现可持续增长,给投资人好回报,这是半导体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
赵晓光(主持):陈总的观点是看好AI,特别是服务器、机器人和眼镜。这三个你最看好哪个?逻辑是什么?
陈作涛:我觉得二者相辅相成。服务器运算功能越强,对SPD的需求至少是普通服务器的两倍,算力提升多。需先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机器人有好的表现——机器人反应和动作变化大,靠后面的AI支持,而AI支持强需算力大,这是完整产业链,不可偏废。技术不断迭代进步,形成共赢需求。我们做芯片,要跟上AI、机器人产业发展,聚辰做存储,也做模拟产品、复杂芯片,要在不同应用场景(在线、离线)满足客户(设备客户、使用者)需求。这两个产业都有大发展机会。
赵晓光(主持):你们已经感受到来自下游的强劲需求?
陈作涛:一是需求强劲,二是需求多样化。AI、机器人场景多了,对芯片的需求和要求更高,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大机会。
赵晓光(主持):最近存储产品开始涨价了,对于你们的产品有没有感受到涨价的趋势和持续性?
陈作涛:我认为是利好信息,全球存储芯片涨价,说明需求旺盛,AI、机器人、机械制造等对存储芯片等需求大。不同场景(手机、工业级、汽车、复杂环境)对产品性能要求不同,每次复杂环境需求提出,都对产品技术迭代有高要求,也给企业发展好机会。价格涨是机会,但把握机会不易,要跟上技术进步和迭代,满足客户需求。
赵晓光(主持):春江水暖鸭先知,聚辰已经感受到下游行业较强的需求。陈总站在医药角度,最看好哪些方向?
陈春麟:医药行业这两年才受重视。中国药物研发从仿制到仿创结合,再到现在的创新,逐渐凸显,占GDP5%但之前关注少,近两年成果显著——两周前上交所讲话提到,上半年中国创新药知识产权license out给西方国家(尤其美国)达850亿美金,终于凸显。现在各方重视,上海也把生物医药作为三大主导产业。大家创造财富是为了健康,健康离不开预防、治疗、长寿,现在很多有钱人在做长寿药物。
产业复杂,但这三方面都有投资价值:第一,治疗领域,抗癌关注度高,任何能达到90%治愈率的领域都有价值,比如我老东家美国福泰公司做囊性纤维化治疗,治愈率超90%,还有肝炎C病毒治疗也能达90%治愈率,抗癌、抗尿酸、抗糖尿病等领域都有机会;第二,药物范式,从化市药、中药、生物药,到抗体、双抗/三抗、ADC,再到细胞治疗、溶瘤病毒、基因治疗,现在核酸药物(疫情后投资价值高),比如百利天恒、药捷安康(药物未上市已估值很高),每个方向都有投资价值;第三,技术层面,药物越来越复杂,早期理论不适用(如分子量限制被打破),偶联技术、合成生物学(早期阶段)、AI(用于药物设计,如AlphaGO相关的蛋白质结构与药物相互作用预测)都是重要技术。希望投资人关注健康领域,尤其创新药领域,中国已达重要地位,美迪西服务2400家制药公司(诺华、罗氏、恒瑞等,还有很多创新技术公司),现在大公司来中国买创新药,建议积极投入。
赵晓光(主持):感谢陈总,讲得系统全面且有激情,把我后面想问的都讲了,一会再请教。下面有请王进军王总。
王进军:未来是大话题,我们搞制造,在座很多上市公司做制造产业。未来AI会慢慢应用到生产制造中。说下制造行业我们能做的、王子新材目前在做的:交大孟教授提到微创新,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应用的,都是未来产业,不局限于某些方面。我们近年从传统产业转向电子元器件,投入新技术、新领域,已有成效——国家航母、核聚变(研发多年)、武汉650公里高铁、卫星发射、电子发射等都有我们的产品。我认为这些领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希望企业在科技方面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赵晓光(主持):我最感兴趣的是可控核聚变,最近在学这个领域,很多人说十年后才到来,您怎么看?
王进军:这是我个人看法,可控核聚变是热门话题,中外(中国、美国投入大)都在投入。中国最早的合肥托克马克项目,后来又上了很多装置,上海投入也大。作为未来中继能源,代表未来科技,中国重视度高、参与度广,我认为发展会比想象中快,值得期待。
赵晓光(主持):威达的财务报表,在我看的上市公司报表里很亮丽,业绩、利润、现金流、账上现金等指标都好,你们在原有业务上做成单项冠军,站在杨总视角,下游哪些方面是未来最看好的?
杨明燕:对我来说,最看好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以及加工这些零部件的设备。我本来就擅长做零部件,以前大家觉得做基础零部件不够高大上,比如之前流行发电、新能源,最终都会从蓝海变红海,看似是金矿,但能不能挖到另说,可挖金子的设备一定需要,而设备离不开我的零部件,我给所有人供货,视角和大家不一样。我擅长这个领域,比如之前做电动工具基础零部件,从一个零件做到一串——除整机外,电池包、齿轮箱、前端夹具、铸造件、粉末冶金致密化技术都有,擅长“卷出新路”,做出成绩。不管上市公司行业多前沿,本质是要回馈股东价值(自然人股东、社会股东),还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行业再前沿,不赚钱不行,可今天不赚总有一天要赚。五千家上市公司近2000家亏损,而山东威达上市以来从没亏过,去年年报利润增长近90%(半年报、季报增长70%多)。
我对自己的定位和别人不一样,之所以看好机器人零部件和加工设备,是因为我本来就有相关业务。大家不看好机床行业,觉得不如日本、德国,但中国经济崛起发展,没有设备谈何其他产业?没有基础零部件、加工设备,制造业就是空中楼阁。我认为机床行业有发展潜力,任何行业发展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振兴。刚才讲AI,AI技术能助力研发提速,研发发展也能促进AI能力,现在机床研发速度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能对标世界先进机床的技术性能,所以这两个方向我非常看好,也擅长,很多年前就布局发展了,我觉得说清楚了。
赵晓光(主持):杨总提到的机器人和对应的零部件,特别是数控机床,也是我特别看好的。去年有次会议我提到人类未来会有一百亿美金市值的机器人公司,当时有人说我胡说,那时英伟达、苹果都不到五万亿美金,可看过去一年的变化,这个观点只会提前不会推后。从杨总身上能感受到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女企业家的激情和自信,给点掌声。
赵晓光(主持):最后请天通股份郑总,天通是我入行后跟踪的公司,跟踪了18年,看着天通不断前进成长。
郑晓彬:谢谢晓光总。天通是老牌上市公司,我们做材料,材料是基础产业,下游应用广。孟老师说做企业要有前瞻性,我们内部常说“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这是多年的提法。天通最早的软磁技术,受益于80年代家电国产化、国产替代趋势;2010年切入蓝宝石晶体材料,受益于彩电背光从CCFL到LED背光、LED照明的趋势,带动国内蓝宝石产业快速发展,完全替代国外产品;铌酸锂、钽酸锂材料,受益于2016年开始的手机射频国产替代趋势,目前做到国内领先,逐步切入日本主要市场,走向全球前列。
趋势对企业发展很重要。最近和很多朋友聊,结合自身产业,除了大家熟悉的新能源(光伏、电动汽车、储能),我们的软磁材料作为电力基础材料,大量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PCS、电动汽车DCIC/ICDC转换,受益新能源发展。算力在AI中有两个核心支撑点:一是算力,二是电力。算力方面,最近市场关注的下一代1.6T、3.2T光模块,除了带宽、效率,还有功耗问题,铌酸锂薄膜材料涌现,成为下一代算力的重要趋势性技术材料;电力方面,美国已有电力基础设施不足制约算力部署的情况,数据中心功率密度提升,对电力要求更高,新型电源(高压直流HVDC、巴拿马电源、固态变压器)发展加速,对基础材料要求更高,这是软磁材料重点关注的领域。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电动汽车中,新型电机(PCB磁通电机)发展,对软磁材料、复合材料要求更高,我们对准这个方向推动新型软磁材料研发,及与客户协同产业化。材料领域还会借助AI工具,本地化部署AI工具,用于材料设计,提升研发效率,推进生产智能化,这些是企业重点把握的方向。
话题三:研发与AI、科研红利的关系
赵晓光(主持):所有要动的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材料,新兴材料,包括电源相关的。天通能感受到很多领域的变化。前面五位董事长都在各自领域指明了未来方向,但光有方向不够,如何把握方向和机会,研发肯定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部分。过去20年我研究制造业,中国制造业主要靠工程师红利——工程师能干、性价比高,买设备、挖人、搞定客户。未来能看到,基于工程师红利的时代结束了,大概有两个机会:一是人工智能,二是国家科研体系大量人才资金投入形成的科研红利。
最后请五位董事长谈谈这两个对研发的帮助,前面几位提到了AI,今天中国科协两位领导,张伟秘书长主要为上市公司科研赋能,五位怎么看这两个机会?
陈作涛:这是很好的问题,我从天壕集团的产业布局来回答。天壕体系有两家上市公司:天壕能源(清洁能源)、聚辰半导体(芯片设计),同时布局新材料(超滤膜、中空纳滤膜),膜材料是中美科研竞争焦点。今年,中空纳滤膜业务与清华大学徐将辉院士战略合作,共建实验室;还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何涛老师合作,推动中空纳滤膜产业化及应用场景落地,其应用场景多(水处理、生物医药分离等)。
今天谈未来产业,天壕集团一直在布局,2016年布局芯片设计(聚辰半导体),去年全资收购国耀量子(中科大潘杰维老师团队,潘老师是国家实验室主任),将其技术应用于通信、计算、测量领域;还把潘老师和窦贤康院士的交叉学科技术(光量子雷达)应用于环保、气象、二氧化碳精准测绘、甲烷泄露精准预测,这是量子技术有爆炸性潜力的应用场景。现在量子领域,应用场景、计算方面谁来买单是问题,通信目前不太盈利,但我觉得量子测量(光量子测量)应用场景多。天壕集团全力推动量子技术在测量方向的应用。
另外,天壕能源是中国唯一参与国家天然气长输管道投资建设运营的民营企业,陕北到河北的管道我们占49%股份,熟悉国内所有天然气管道、门站、储运站,我们用光量子雷达监测甲烷泄露,保障天然气储运安全,形成产业内部协同,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更多应用场景,实现更多商业价值。我们的体会是,和顶级院士、优质科研成果合作,我们作为企业找更多应用场景,帮他们产业化、实现科研成果的资本化,这是天壕集团的实践体会。
赵晓光(主持):陈总在践行如何把上市公司的产业化、渠道、规模化优势和科研结合,我相信陈总的第三家上市公司会来自科研体系。
陈春麟:时间有限,用一分钟说两件和科研相关的事。四年前我和张江集团等组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AI创新药联盟,最近北京也成立了联盟,上海这个联盟已运作多年,我是首任轮值主席,第二任轮值主席马健(其公司)今天本要报告。现在联盟里晶泰已上市,英矽智能(做AI创新药研究)也快挂牌上市。联盟有四十几家企业,每年接受10家左右。我们公司也需要AI,但AI数据不够,所以联动起来,我们自己建了AI预测、AI药物设计平台,还和英矽智能、晶泰有很多合作,用他们的平台。这是AI在创新药领域的应用,我们早有关注。
另外,中国创新药近年发展快,因为有CRO(合同研究组织),龙头药明康德市值五千亿,我们美迪西是百亿级(最高500亿),还有很多机会——不可能每家公司都建全新药研发技术平台,比如偶联技术(把几个药连在一起),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我们专门建了这样的技术平台,还有符合国际标准的GOP体系,保证数据质量可靠、国际认可,通过CRO提升新药研发速度和质量。两年前的生物安全法,有人想甩开中国,但事实证明,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中国这样的速度、质量和优惠价格。虽有价格内卷问题,但我们已掌握相关技术。中国创新药发展快,是因为几家CRO铺好了路,让新药研发从早期研究到转化更迅速。下一波,中国创新药会从高校、研究所做成果转化,美迪西已做好准备,成立了创新药转化中心,专门把高校、研究所教授的成果转化给药厂、国际药厂。
赵晓光(主持):陈总对科研体系给予了很大肯定。
王进军:创新投入科研,需要周期和时间,很多上市公司都面临这个问题——投入要成本,短期不见得有成效,但必须做。我们有句话:“创新才有未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相信只要企业持续投入,总有一天科技会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后,在市场上会更有竞争力。
杨明燕:对我来说,AI能帮我做两件事:一是加快研发,二是降本增效。企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为员工、股东、社会创造价值;产品的本质是物美价廉,不管是人形机器人还是航空航天,最终都离不开这一点,技术先进、价格便宜才有用,其他都是空谈。AI的价值:一是加快研发,比如产品研发链条、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管理、产成品运营过程中,都能用AI分析数据、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二是研发方面,有了AI,机床和产品研发中的数据模型推导、零部件管理(如PM)、数智化系统等,都能提快研发速度。
研发对我的价值: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迭代、战略升级。山东威达有三个能力:一是能把产品做到极致,产品除了物美价廉,更要挤进前三,不是前三就没机会,行业竞争就是这样,别人吃肉你喝汤;二是能从一个零部件扩展到一个系统的零部件;三是能从电动工具领域切入其他领域(行业扩展),比如从电动工具到汽车零部件、小家电零部件(小米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车载领域,现在人形机器人也离不开零部件。挖金矿的领域(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最终活下来的玩家最多五家、最少三家,但不管谁活下来,都离不开我的零部件,也离不开加工零部件的机床。这是结合山东威达优势,以及AI和研发能做的事。
郑晓彬: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尤其在现在这个时点。中国过去40年遍地机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已过,未来企业要把技术做深、产品做好、推进全球化。天通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清华、浙大等高校建立深入研发合作,始终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材料细分领域,都和全球行业龙头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刚才提到的用AI工具提升研发效率、推进生产线智能制造,这是大趋势,我们也在做。
赵晓光(主持):时间很短,意犹未尽。虽有拖堂,但五位董事长从产业趋势判断和公司研发核心竞争力,展示了公司长期价值。再次感谢五位董事长的详细交流,也感谢大家!
文 / 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论坛组委会 上海国研未来产业研究院 财中网


610/29








